老化

失智照護「蒙特梭利」有助益 美國專家傳授5大要點

健康2.0/王家瑜 報導

想像自己第一次拜訪朋友的住處,屋子的主人請你幫忙到廚房倒一杯水,這時你可能第一個面臨的窘境是──馬克杯放在哪個櫃子裡?其實這正是失智症患者每天都面臨的場景;即使是住了數十年的房子,他卻覺得每個櫃子都長得一模一樣,完全無從找出馬克杯。

台灣人口逐漸老化 失智照護日益重要

台灣失智症人口已逾28萬,更值得注意的是,台灣人口正逐漸老化,預估在2025年老年人口將達到總人口數的20%,而失智症風險隨著年齡上升而增加,也就是說,未來的失智人口是恐怕只增不減。

如何為「能力不斷變化的人」提供最佳支持?這是蒙特梭利教育中相當重要的理念,不僅適用於成長中的孩童,也適用於失智患者;隨著病程發展,患者逐漸失去生活能力,照護者必須因應他的能力而適當地調整,以提供患者最佳的環境。美國蒙特梭利師資培訓師葛瑞格.麥當諾(Greg MacDonald)分享運用蒙特梭利原則為失智患者提供身心照護的經驗和重點:

1. 觀察、省思並調整

「順應能力並調整」是蒙特梭利的宗旨,針對每位失智者的優勢、弱勢、興趣等,寫日誌是不錯的觀察方式,包括患者遭遇的生活難題(例如無法分辨襪子顏色、面對特定人物時感到緊張不安)、攝取多少水分和如廁時間等,再藉由分析評估來調整照護方式,像是幫失智者準備同一顏色的襪子、請患者穿著同樣的衣物幫助辨認、晚上幾點過後減少喝水量等。

日落症候群是許多失智患者的共同表現,如果觀察到有此情形,不妨事先防範,在太陽下山前預先拉起窗簾、打開室內燈,並以其他活動轉移注意力,例如聽音樂、玩遊戲、看影集等;但不建議失智者觀看電視節目,中間穿插的廣告可能反而會造成患者的不安。

2. 說而不問、給而不取

每當親朋好友來訪,第一句話總喜歡問:「你記得我是誰嗎?」這句看似和善的話,其實對失智患者就像一次次的考試,帶來莫大的壓力,這句話的背後更是寓意深遠──你還認得我嗎?你病得多重?你還愛我嗎?

和失智者打招呼時,不妨說「哈囉OOO,很高興又見面了,我是你的姪女OOO。」直接給予資訊,表明身分和開心之意。如果是主要照護者,建議提前教導訪客如何自我介紹,也可以幫訪客準備名牌,有助於失智者辨認訪客的身分。

3. 不要挑戰他的能力

失智患者可能出現記憶混亂的情形,這時最好不要挑戰他,只要不違反法律,不妨順著他的意思走。葛瑞格分享一個有趣的例子:一位患者的家人們正好談論到一位過世的親人,這位患者突然勃然大怒,對著妻子說:你怎麼可能認識他?這位聰明的太太知道自己不宜和丈夫爭論,因此溫和地同意他:「對,你說的沒錯。」

葛瑞格說,與失智患者相處就像一場場即興表演,試著進入他們的世界,演出他們設定的劇碼;無論對方拋出什麼情境,都順從地接受,並繼續演出。

4. 改善日常環境和設備

檢視家中,哪些家具或物品需要增加、移除或重新放置,或是需要更改顏色、尺寸、材質等。如果失智者每天早上習慣用馬克杯泡咖啡,不妨拆除廚房櫥櫃門板,或是改成玻璃材質,或是簡化擺放方式,並在門板上貼上圖片和文字……只要小小的改變,就能為失智者帶來極大的幫助。 

不少家中浴室從馬桶、牆壁到地板都是白色的,但失智者對顏色和空間的判斷力下降,因此若能將馬桶坐墊換成其他顏色,更有助於患者判斷距離,避免危險發生。

5. 當他的導引

說話時放慢語速,適時地停頓,等待他的反應再繼續;比起和一般人對話,可以加強目光接觸,持續直視對方,注意眼神不要飄移,避免造成失智者的誤解(誤以為旁邊有需要注意的事物)。

走路時,你就是失智者的的視覺線索,如果你慢下來,他也會跟著放慢腳步;你可以牽著他的手與他同行,但位置稍微比他前面一些,增加失智者的安定感。

當面臨「選擇題」時,失智者可能需要不同程度的協助。例如外出用餐時,不妨將琳瑯滿目的菜色、服務生一連串的詢問簡化成「是非題」──吃雞肉沙拉好嗎?凱薩醬好嗎?針對失智者的個人狀況,也可考慮使用先發制人的直接陳述,必要時直接為他做決定。

◎ 編輯/王家瑜報導  ◎ 圖片來源/GJM Virginia 2019‧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