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透過台灣與世界各個角落,教育工作者與家長的故事
給予我們對孩子、對教育,以及對未來更多的啟發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源自一個非洲諺語,意思是如要拉拔孩子健康、快樂、卓越的長大,需要眾人之力——父母、家人、老師、鄰居、專業人士、社區成員與政策制定者——大家必須一同培育孩子長大。
不同於傳統體制的教學,蒙特梭利教育在支持人的發展理念下,教師的自我轉化攸關重要。對於孩子的學習,從學科導向狹隘的眼光,轉為宇宙宏觀的視野;用示範打開孩子探索的機會,利用想像力與推理智能去探索...
我深刻體驗到當前學校教育的缺陷,特別是缺乏創造力和思考能力,使得很多孩子對於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沒有思辨能力,容易人云亦云,失去了尋找自己在世界中的定位與連結。
三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加入蒙特梭利的實驗教育團體任教。教室中,孩子給我的互動和回饋、主教老師的教學方式等,都深深吸引著我,讓我渴望學習更多,想要成為那與孩子一同成長探索,尋找自我與世界連結的陪伴者……
參與 AMI 國際蒙特梭利 6-12 歲主教的培訓,轉眼來到第五個月課程的尾聲階段。如果要小結心得,我覺得培訓「一面是成人學習者的修煉之路;一面是把自己回歸小孩,學習『如何學習』的成長之路」。
2023 年我開始了蒙特梭利 0-3 歲的主教培訓,上完第一期課程後,我發現成為一位「預備好的成人」真的很不容易,她不只要對孩子的發展有所了解,成人本身的心態更是關鍵。我們是否能真的相信孩子而不成為阻礙?
專訪滿兒圓蒙特梭利團體實驗教育創辦人馬毓鴻老師
服務於蒙特梭利教育體系超過二十年的馬毓鴻老師,升上國中的兒子首度離家前往竹東就讀蒙特梭利中學。身兼多重角色的她,對於老師、父母、校方的三重關係特別有感。
專訪臺中市中坑實驗小學張暒玟校長
有了家長的力量為後盾,張校長知道眼前還有更大的挑戰:老師們也要接受蒙特梭利師培或是至少要理解蒙式教育的理念!要怎麼凝聚共識呢?
專訪臺中市中坑實驗小學張暒玟校長
冬陽溫煦的午後,走進位於台中市和平區的中坑實驗小學,寧靜的校園,聽不見朗朗讀書聲,只聞風在樹梢嬉遊的聲音,一轉頭,從一樓潔淨的窗戶望進去,只見中低年級的孩子們正聚精會神的完成手上的工作,秩序井然,舒服自在…
一元方程式、幾何、π=3.141592……,國中數學課,無疑的是課堂上最催眠的科目之一,算是在蒙特梭利中學,即使老師想方設法引導,學生也偶有想去夢周公的時刻。
在蒙特梭利中學,沒有煮飯阿姨也沒有營養午餐,要吃甚麼學生們自己決定、自己挑選食材、自己下廚,因為「煮飯」就是一堂受用一輩子的課。至於好不好吃,嗯,這個問題就不好說囉!
專訪毅宇蒙特梭利實驗教育機構(Y2MAC)學校團隊
這是關於台灣第一所蒙特梭利中學誕生的故事,而所有發生的一切點滴,都還在發酵、持續轉變、還有創造中……。
專訪毅宇蒙特梭利實驗教育機構(Y2MAC)學校團隊
這是關於台灣第一所蒙特梭利中學誕生的故事,而所有發生的一切點滴,都還在發酵、持續轉變、還有創造中……。
專訪實驗教育推動者、創業者,自學教父陳怡光
甚麼樣的教育方式能讓孩子自由探索?2003 年,陳怡光的女兒明秀 6 歲,他與波蘭籍太太魏多麗(Dorota Chen-Wernik),看見臺灣教育現場多年不變的填鴨式教育,決定帶著女兒開始一趟「學習自由行」…
專訪毅宇蒙特梭利實驗教育機構教學團隊
一位經驗豐富的國際校長、二位獨特而精采的導師,即將成真的教育現場令人期待,校長 Jan 說道:「儘管改變很慢,但是我們必須改變,因為改變世界,要從改變教育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