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父母兼顧職場與家庭?位於新竹生醫園區的「毅宇蒙特梭利生醫園幼兒園(Y2 Montessori Casa,Y2MC)」,成為竹科園區家庭的新選擇。台欣生物科技研發股份有限公司希望創造一個讓有相同教育理念的園區家庭與孩子一起上班的幼兒園,特別委託毅宇未來教育基金會規畫執行,歷時3年,打造出專為 0-6 歲學童的生活與學習場域。
走進台欣生物科技研發大樓,位在其中一到三樓、佔地共 600 坪的 Y2MC,挑高的空間寬敞明亮,以自然原木色系為基調的設計,讓人有一種舒適自在的鬆弛感,幼兒園包含適合 2-3 歲孩子的 IC 幼幼班(Infant Community)、適合 3-6 歲的 CASA 混齡班,以及一間親子共學。目前幼兒園與親子共學已正式招生營運,未來還將開設適合 0-2 歲的托嬰中心,打造完整的 0-6 歲的蒙特梭利學前教育系統。
從孩子的發展需求出發,設計空間與家具
一樓 IC 幼幼班教室。
走進位於一樓的 IC 幼幼班教室,戶外有草地、大樹與鳥語花香,陽光灑落;玻璃門內是供小小孩放置書包鞋襪的矮櫃跟小桌椅。只見一個約莫二歲的小男孩,伸出小手從矮櫃子裡拿出小水壺,一不留神,書包碰的一聲,掉落地面,男孩沒有啼哭,也沒有眼巴巴地找大人幫忙,就僅只是淡定地揀起書包,塞進櫃子,三放三落,失敗彷彿只是家常便飯,直到第四次才順利關上置物櫃的門,小男孩滿意地走進教室。
坐在遠處的我們靜靜地看著眼前這一幕,為小男孩感到驕傲,也為蒙特梭利幼兒園的教育感到驚奇。IC 班的瑋檸老師微笑分享:「小孩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大人只需要在旁邊陪伴與等待,不需要急著伸手幫忙。」
在教室不同小空間中,孩子們各自探索有興趣的工作,有的忙著拿切蛋器切白煮蛋,有的小小孩想先去澆花,有的想畫畫,這些看似隨興的自由探索,其實暗藏空間規畫的用心與符合孩子發展需求的設計。
為了營造出這種「可以自己來」的學習氛圍,Y2MC 在設計初期即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家具配置,Y2MC 執行長鄧皓引(Diane)指出:「針對 0-3 歲的孩子,我們設計二層高的矮櫃,3-6 歲的則有三層跟二層設計。」方便孩子隨時從跟身高等高的櫃子上拿取教具。
3-6 歲 CASA 教室。
此外,瑋檸老師分析:「2-3歲孩子正在建立秩序感,發展需求包含理解語言指令跟規則,所以,作息、物品擺放都要有秩序感,如果時常更動教室擺設,秩序感被破壞,孩子的情緒便會跟著躁動。」所以 IC 班的空間不會忽然大更動,會在孩子穩定的狀態下進行微調。
IC 班的「藝術區」坐落在窗前。
除了根據發展階段來設計空間,IC 班的分區也獨具巧思,例如,考慮到新生會比較不安,所以把「心理感官區」放在入口,有不同材質的教具可以吸引孩子目光;落地窗前可以看到戶外風景,適合插花、畫畫,所以「藝術區」坐落在窗前;靠流理檯的中島則方便小小孩可以切切洗洗,往後延伸則是澆花、打掃、自己換尿布的「日常生活區」。另外還有語言區、音樂區等等。瑋檸老師帶著我們仔細走訪 IC 空間不同角落,分析背後的細膩用意與如何影響小小孩的日常使用。
不只是 IC 班,CASA 班跟親子共學都有類似的空間設計巧思,這就是蒙特梭利所說「預備好的環境」!
在生活中學習,我做得到!
除了結合發展需求,幼兒園的教具以及許多看似扮家家酒的精緻小杯盤、小花灑、小鏟子,小毛巾、小拖把……都與真實世界相符,只是尺寸規格是迷你版,卻恰恰好符合孩子拿握。瑋檸老師進一步指出:「我們買的都是陶瓷的餐具,不會因為怕損毀而買塑膠製杯碗盤,也有真的剪刀、安全菜刀等。」一來是想讓孩子感受到食器的質地跟使用方式,二來是讓孩子學習處理危機,摔碎了,就學習怎麼收拾善後。「在蒙特梭利教室,孩子可以自由取用在家裡無法取用的器具,孩子被信任後也會有安全感,認為自己可以去照顧環境、覺得自己做得到而建立自信;照顧小魚、盆栽也能培養孩子責任感,更是生命教育的養成。」瑋檸老師分析。
Diane 指出,幼兒園的首要階段就是幫助孩子可以達到「自己做」這個目標,策略就是用如同家的環境、生活的方式來達到目的。透過做生活中的大小事,達到發展階段需要的學習,例如把水打翻了,就學著拿拖把擦乾。正是因為這種從生活出發的學習方式,無論是 IC 還是 CASA 班的孩子都知道要好好過生活,例如:為了避免打翻,要小心拿取物品,當問題發生時,也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幼兒園不只為孩子預備好環境,也照顧大人的需求,有小孩的中島,也有大人高度的櫥櫃跟流理台,而且,「幼兒園各班除了有小孩專用的洗手間,教室內也有大人的。」 CASA 班的博威老師分享。有趣的是,所有老師都不約而同提到教室內有大人廁所這件事,原來,當大人內急時,無須遠走他方,能就近解決生理需求,一來能讓小孩安心知道老師就在不遠處,二來若有緊急狀況,老師側耳即知,能火速應變,確保孩子的安全。見微知著,這份體貼,真實實踐了蒙特梭利以人為本的精神。
幼兒園各班除了有小孩專用的洗手間,教室內也有大人的。一來能讓小孩安心知道老師就在不遠處,二來若有緊急狀況,老師側耳即知,能火速應變,確保孩子的安全。
以終為始,讓孩子獨自自主
在 CASA 班,數學運算因為教具而被「可視化」,在老師引導下,孩子透過「雙手」看見數學、玩耍數學,同時建構邏輯思考的能力。
IC 班三歲後就可往上銜接進入 CASA 班,CASA 是義大利文「家」的意思,呼應蒙特梭利「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的概念。從 IC 班升上 CASA 班的孩子,從秩序感的發展需求,逐漸發展出社交跟服從的第三階段。服從是因為發自內心知道這個成人能領導我學習成長,在成人的引導下,也開始處理複雜的邏輯推理,語言能力也大幅提升,博威老師帶我們走訪 CASA 班五大學習區域:日常生活區、感官區、語言區、數學區和文化區。
隨著孩子進入 3-6 歲,教室內的學習教具也從生活感逐漸轉向知識型發展。舉例來說,數學區設置了多種彩色算珠教具。數字是非常抽象的,透過實體教具,孩子才能明白數字與量的關聯及其真實含義。四則運算因為教具而被「可視化」,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透過「雙手」看見數學、玩耍數學,並同時開始建構邏輯思考的能力。
看似玩具的農場模型,實則是幫助孩子發現詞性的語言教具。老師透過逐漸增加的形容詞,如「一頭牛」、「一頭『趴著的』牛」、「一頭『棕色的』『趴著的』牛」,讓孩子像偵探般抽絲剝繭,找到指定的物件,並感受到語言的精準與力量。配合符號盒和書寫工具,孩子能夠使用教具探索語言。
Diana 提到,「幼兒園的學習要以終為始,如果六歲那天要達到獨立、負責任的目標,從入園開始大人就要練習逐漸放手。」老師們也會根據不同年齡層,設計不同複雜程度的活動,例如 IC 班在中秋節是體驗剝柚子皮,CASA 班就是更精細的可以把果肉細緻的剝乾淨,這就是循序漸進的學習歷程。
農場模型,實則是幫助孩子發現詞性的語言教具。
親子共學,許大人與孩子一段親密的共學時光
六個月以上會翻身的小 Baby 就可以報名親子共學,這裡的硬體設施高度跟防護也特別周全。
有鑑於竹科有許多重視子女教育的家庭,幼兒園也特別規劃了蒙特梭利親子共學(Y2 Montessori Parent-Infant Community),提供父母們接觸認識蒙特梭利教育的機會。
親子共學招收三歲以下的幼兒家庭,分為 NIDO(0-1.5歲)跟 IC(1.5-3歲)兩區,最多收八組親子,每次兩個小時工作,提供親子活動與多元課程。六個月以上會翻身的小 Baby 就可以報名共學,硬體設施的高度跟防護也特別周全。暱稱叮噹的共學主任黃琳雅笑著說,第一次來的小小孩往往睜大眼睛驚喜的到處摸摸碰碰,因為周遭的物件都是以該年齡的尺寸設計的,有些孩子第一堂體驗課就是好奇地把所有教具都摸一遍。1.5 歲以上孩子的主要活動場域則在教室另一側,不過,穿透式設計,讓兩邊的孩子都可以自由來去。
親子共學的魅力是:父母可以陪同孩子一起進入群體環境,有爸媽在,孩子就會更安心去探索與學習,降低分離焦慮。
叮噹老師指出親子共學與幼兒園 IC 班的差異:「親子共學的魅力是:父母可以陪同孩子一起進入群體環境,有爸媽在,孩子就會更安心去探索與學習,可以降低分離焦慮,上過幾次課,孩子變得勇敢,會跟大人表達自己可以去做哪些事情,這是跟 IC 班不同之處,也是親子共學的開始。」
不過,叮噹老師也常常看到大人忍不住插手指導,面對這種狀況,叮噹老師不會橫加阻攔。因為,親子共學的過程希望大人跟小孩都處於很舒服的狀態,點破不說破,看到問題,老師不會馬上介入,也不會耳提面命各種規則,因為家長會不自在,親子連心,小孩也會不自在。
相反的,親子共學的老師們透過引導,讓孩子「注意看」老師的示範,一個動作做完,才換下一個動作,讓爸媽們看見等待的力量,等孩子慢慢挑選喜歡的小花,再優雅地拿出花瓶中的小花;等孩子拿小水桶裝水,因為發現水龍頭太好玩,而迷路開始玩起水,等玩水的需求被滿足後,又再回到插花的遊戲。「要尊重親子的互動方式,改變才會發生。」叮噹老師分析,通常大約六堂課就可以看到孩子的成長。等孩子的工作完成後,老師才跟父母說明設計工作的目的跟重點。「如果您想讓小小孩多元嘗試、有同儕可以互動、感受蒙特梭利的魅力,歡迎來報名體驗課!」叮噹老師熱情邀請。
能在「毅宇蒙特梭利生醫園幼兒園」學習的孩子是幸福的,除了有專業的蒙特梭利師資,媲美專業餐廳的廚房與均衡飲食規劃,還有超過傳統幼兒園數倍的活動空間,讓學習可以從室內延伸到戶外,更蘊含建築與設計美學。孩子在這裡的成長足跡都有老師們細心的觀察、紀錄與引導。就像那個二歲的小男孩鍥而不捨地想把置物櫃關好一樣,蒙特梭利的孩子能在這裡安心嘗試、自在探索,成為一個能照顧好自己、他人跟環境的孩子。
文/蘇于修
照片提供/毅宇蒙特梭利生醫園幼兒園、毅宇蒙特梭利親子共學
本文內容節錄自 Y2 未來教育 — 2024 年度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