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很想聊專欄文章
我們將 Y2 Podcast《媽很想聊》節目的精華內容,整理成好閱讀的文章
提供喜愛閱讀的你,多一種獲得資訊的方式!
當孩子出現惹惱人的行為,父母的情緒也可能受到影響,但成人要怎麼不被激怒,而是用溫和、堅定的態度來處理危機?《媽很想聊》在【小短篇 EP.34】裡提到,當講究「教育理論與工具」的蒙特梭利,遇上強調「社交情緒環境」的正向教養,兩種契合度高的教育方法相輔相成,可以教出更自律、負責的孩子,並賦予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SEE Learning 在校園及家庭的場域該如何進行、有哪些活動可以協助成人小孩一起練習呢?跟著這個系列最後一集兩位教師的實務經驗分享,更深入了解 SEE Learning!
你曾有過影響你生命的導師嗎?Ginni Sackett 於 2016 年演講提出「在教室裡的科學家:身為科學家的蒙特梭利老師」,強調導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透過中立的觀察、分析和實驗,來理解每個孩子獨特需求的「科學家」,聽起來很有趣吧!
當工作型態不再被時間、地點綁住,這種遠端工作下的育兒生活,居然可以引導孩子預備「自己做選擇」的能力?這次《媽很想聊》邀請到詩人作家吳俞萱,分享一家三口遊歷美國、祕魯、德國、保加利亞等國的遊牧育兒經驗。
瑪麗亞 · 蒙特梭利醫師發現,人的發展其實是有固定的歷程,從嬰兒翻身、爬行、獨立行走,到能控制自己的肌肉,甚至使用正確的文法、語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每個人的歷程都不一樣。蒙特梭利理論距今已超過 70 年,這段時間裡,當科技和生活模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蒙特梭利的理論是否早已過時?
看著孩子從牙牙學語到熟識注音符號的過程,許多父母都好奇,孩子是如何記憶知識的?其實從古至今,人們就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喜歡探究新事物。早從 1900 年左右開始,西方國家就發展出了學習理論 learning theory...
在蒙特梭利觀點中,教育是「生命的輔助」,這個協助必須自孕期子宮中開始——就是我們所熟悉的「胎教」。每個寶寶出生時,其實都已具備了龐大潛能,當他們生命的珍貴能被看見、被尊敬,所處的家庭與學校環境也能符合發展需求,孩子便可以達成自我實現。
蒙特梭利醫師觀察人在各種階段下,會發展出相對應的需求和變化。這些超越時間、文化和地點的特質,能在不同人生階段中以不同形式呈現。當這些需求能被外在環境支持,每個人都能達到自己的最大潛能。究竟這些潛能包含了什麼?我們又可以如何讓孩子發揮最大潛能呢?
在《成為孩子的嚮導,而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上)》,我們談到成人是孩子生命起點最重要的「guide」。若要幫助他們身心平衡發展,必須從四大層次著手,分別是生理、專業、智慧及精神。談完第一步「成人的生理預備」後,這次要帶大家認識專業、智慧及精神層次的預備方式,如何引導孩子健康成長、邁向獨立的個體。
你聽過蒙特梭利教室裡,協助孩子一起工作的成人,常被稱為「guide」或「導師」,而不是「老師」嗎?用「guide」來想像一位成人,我們可以說他是領導者、是嚮導,也是一位帶你四處旅行、探險的導遊。因此,蒙特梭利醫師所認為的成人,是一位能夠陪伴、支持和引導孩子,去影響更多生命的成年人。
你曾在公共場合看過,外表看似健康的孩子,卻經常動來動去、做出偏離常軌的行為嗎?有些家長會從以上這些症狀,擔心孩子可能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自閉症或亞斯伯格症。然而,這些「與我們不一樣」的人,會不會其實沒有先天發展障礙,只是沒有滿足社會預期他們「應該要有」的表現或標準?或者,會不會一些我們以為只是活潑好動的孩子,其實正面臨別人看不出來的困難?
什麼是正念育兒(mindful parenting)?許多人以為這樣的教養方法,代表我們必須「正向的」或「正確的」育兒,其實,「正念減壓法」發明人 Jon Kabat-Zinn 醫師曾解釋∶「正念,是以一種不加批判的態度,刻意留心、覺察當下。」也就是更有意識去看見此刻的狀況,讓自己不被情緒帶著走。
「少子化」與「職場高齡化」已然成為 21 世紀的新標籤。根據國發會最新的人口推估報告,台灣 2022 年至 2070 年,每年平均減少約 18 萬勞動人口,也因此如何留住人才,成為各個企業的重點政策,其中最有效的莫過於營造「友善家庭」的職場環境。
孩子金錢觀的培養和建立,是育兒過程不可忽視的議題,但要從「零用錢」談到「投資理財」,對多數家長而言可能困難重重,到底該從什麼切入點談起、理論和實務又如何並行呢?
你聽過 flow(心流)嗎?心理學家及教授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提出,「心流」是指我們在做某件事時,進入一種全神貫注、失去時間感的狀態,不會受外在發生的事影響而分心。我們可以怎麼進入心流?蒙特梭利環境,又對心流有什麼幫助呢?
從驗孕驗到兩條線後,媽媽的體內就開始歷經巨大的變化,除了努力適應孕期症狀,也時刻在學習與肚子中的新成員共處。究竟懷孕期間,爸媽可以怎麼為即將到來的生命做準備?
近年許多學校都如火如荼的推動「英語授課」,我們常看到許多「外僑學校」、「國際學校」、「雙語學校」、「國外姐妹校」、「引進國際認證文憑」、「IB、AP 國際課程」……讓人眼花撩亂,這些學校到底有什麼不同?
每位爸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吃飽、睡好,但隨著孩子出生,卻經常面臨他們睡到一半夜驚、大哭、早醒等狀況,許多父母不禁開始思考∶我應該哄睡,還是讓寶寶自行入睡?幾點睡、睡多久才好…..種種孩子睡眠的疑問浮上內心,最終卻指向自己,「到底是我的小孩很難帶,還是我的方法有問題?」
相較於把孩子送去理財班上課,家長可以手把手帶著孩子透過理解家庭的財務狀況、規畫理財策略,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可能讓孩子更受用。《媽很想聊》這次邀請到精算媽咪幸福商學院共同創辦人 珊迪兔,來聊聊家庭財務,也聊生活態度!
在走出世界前,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台灣自由、熱情、方便,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但是走出世界、遊歷各個國家之後,對於不同的生活環境有了比較,才會發現以前只是因為習慣,所以忘記這些文化、在地的風景有多特別。
許多人以為身體發展、肢體功能受傷或出現狀況的時候,才需要尋求「職能治療師」的幫忙,協助病患復健、使用一些專業器具幫忙病患做動作練習。但其實職能治療師的角色不僅止於此,更是要幫助病患重新找回獨立生活的可能。
與我們相伴終生的伴侶,雖是最靠近彼此的人,卻可能與我們來自不同家庭、成長歷程,承襲了不同價值觀、信仰及行為模式,造成彼此對於關係中許多的習慣認知,也容易有所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