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為期 5 年的全球游牧育兒之旅:如何引導孩子「自己做選擇」?

對談人/媽很想聊 Diane、詩人作家吳俞萱

你聽過「數位遊牧」這個詞嗎?當工作型態不再被時間、地點綁住,這種遠端工作下的育兒生活,居然可以引導孩子預備「自己做選擇」的能力?這次《媽很想聊》Podcast 邀請到詩人作家 吳俞萱,分享一家三口遊歷美國、祕魯、德國、保加利亞等國的遊牧育兒經驗,以及她如何在多元環境中教養孩子,尊重他們對於不同生活的選擇。

吳俞萱(右)與兒子小川(左)。(圖片來源:九歌出版)


從三明治世代到帶著孩子看世界,她鼓勵從「真實」生活學習


作家吳俞萱分享,有一種族群叫作「三明治世代」(The Sandwich Generation),意指上有老、下有小,既身負照顧家庭、孩子的責任,也必須滿足高齡父母的需求。原處於此人生階段的她,在雙親過世之後,決定與伴侶一起「歸零」,向外出發,迎接充滿未知與挑戰的異國生活。

吳俞萱和孩子探索美國的荒野。(圖片來源:吳俞萱)

吳俞萱分享,面對國外語言不通、文化多元的現實,此行看似跨出舒適圈,其實是擴大了他們的舒適圈,「對我跟孩子來說,我們都是從初學者的位置開始學習,當我走過越多地方,適應不同文化和語言後,越能認識到別人怎麼面對生命。」她舉例,像是美國人慶祝國慶日、祕魯人用跳舞傳達情感,卻不觸碰到對方等文化,這些都是她與孩子小川到當地才實地參與到的知識現場。

而這與蒙特梭利教育強調在「真實」生活中學習,是相同的概念。無論是提供孩子與大人一樣的餐具、器皿,讓混齡環境的大小孩彼此互動,都是為了協助孩子預備未來生活能力。吳俞萱觀察,在臺灣目前的教育風氣下,父母一不小心就會成為指導者的角色,她卻反其道而行,與孩子一起站在「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能學」的位置,從環境中激發多元思考模式。


異國生活下的民主教育,讓孩子養成獨立與責任


這十多年來投身民主教育的吳俞萱指出,臺灣全人實驗中學運行至今將近 30 年,雖以孩子的需求為主體,但在整體社會陷入維生層次的焦慮和恐懼中,仍無法達到德國、美國等民主學校的自由開放程度。她分享,歐美的民主教育主張「師生平權」,由孩子決定自己要學什麼、跟誰學、在哪裡學,待共同討論制定公約後,再由孩子和老師一起找尋學習資源,「有些學校,連老師的聘任權都是小孩共同投票表決,老師需要針對每學期課程進行自我檢討、反思,成為更謙卑的學習者。」

吳俞萱在全人實驗中學的文學課堂。(圖片來源:吳俞萱)

在民主教育的環境下,學生的自由度很大,責任也很大,吳俞萱表示,從每個小提案到大決策,師生都會經過好幾個小時的細緻討論。例如在祕魯,學生每天都會圍在一起,討論對於學校的觀察,印象深刻的是,她有次看見一個四歲的孩子在討論會中舉手,反映有人在木頭椅上畫畫,藉此提醒大家要愛護木頭。對此,她驚喜發現,因為這些具體的討論出自孩子擁有的自由,當他們有空間表達意見,且這個意見是會被採納的,自然就會為守護學校和家園,盡一份責任。

在家庭中,吳俞萱也秉持民主教育的精神,尤其面對每趟「不知道下一站在哪」的游牧旅程,她和丈夫、孩子一起討論如何平衡現實和夢想,也務實地討論每一個選擇和相應的責任,用行動教孩子面對生活的方式。吳俞萱坦言,「世界那麼大,有那麼多不同面貌的人,我的孩子也能自己決定要做什麼樣的人。」


如何引導孩子長出自由選擇的素養?


素養的養成仰賴孩子是否有足夠的自由與決定權,吳俞萱指出,當孩子是被動接收由成人指派的任務時,這樣的素養很難長出來,因他們缺乏發自內心、自然而然的意願;相反地,當孩子無需被迫遵守別人的規則,且有善意、主動的動機時,就能練習把自己照顧好,也照顧好身處的環境。

舉例來說,吳俞萱分享,無論哪個家庭成員有情緒,都會召開三方會議調節紛爭。像有次她與兒子小川,為了某件「她認為的小事」而吵架,小川感到不被尊重,她也被小川的氣話深深中傷。後來在伴侶的主持下,他們達成共識:以後家裡有任何事,都要一起做決定。對於彼此的情緒,也要包容對方用自己的語言溝通,不要求對方做出符合自己期望的選擇。

對此,吳俞萱分享自身看法,「我們的已知就像一道牆,成人會不自覺去依賴這道牆,因為我們就是靠經驗活到現在的。這道牆有時卻會成為限制,干擾到孩子的未知。」

她表示,成人可以多去思考自己每一個念頭的來源,以及背後的焦慮,因為每個人都有面對世界的反應、自我保護機制,要放手讓孩子練習用自己的方式面對世界。因此,引導孩子長出自由選擇的素養,最好的方法就是把選擇權交還孩子,允許他們犯錯並長出自己的主體性。

小川和柏林民主學校的同學一起享受學習和遊戲的樂趣。(圖片來源:吳俞萱)


交還孩子選擇權時,需要建立哪些原則或規範?

為什麼有些國家的文化可以包容某些事,有些國家不行?遊牧育兒的過程中,吳俞萱與家人時常面對到不同國家的文化與價值觀,「當你看過世界,就會發現某些事沒有優劣,只是因應不同文化和民族性而產生差異罷了。」在賦予孩子選擇權時,她除了衡量生命安全,也會以不影響他人為原則。對她而言,與其從家長的角度指責,不如把個人行為丟進討論中,陪孩子觀察不同文化的人如何反應某個行為,這也是他們練習尊重與包容的起點。

回首這趟長達 5 年的遊牧育兒之旅,吳俞萱驚喜發現,孩子在各種環境中嘗試的過程,幫助他成為能夠回應他人需求的人,也願意去尊重不同的生活選擇。至於她自己與伴侶呢?當然也開始騰出時間與空間,回應內心的需求,繼續從真實生活中,陪孩子一起觀察世界、解謎人生。

當成人相信孩子是可以自由選擇的,孩子就能幫自己做出選擇。

小川在紐約民主學校,透過不同的文化碰撞,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圖片來源:吳俞萱)


本文整理自【想聊 EP.135】一場為期 5 年的全球游牧育兒之旅,歡迎前往收聽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