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說過氣話嗎?當別人對你說氣話,你又會如何回應呢?在生活中,我們常會聽到別人說氣話,在職場上,氣話可能比較少見,因為會被視為一種不專業的展現,也對解決問題毫無助益。在家庭或朋友之間,氣話卻似乎比較容易脫口而出,例如伴侶間一言不合,就吵著要分手;親子間發生衝突,家長就揚言要把孩子「轟出家門」,這些其實都是最直接的情緒發洩方式。
每一句氣話,都是對方心中一道傷痕
氣話說出口很容易,但伴隨情緒而出的言語,卻可能在對方心中留下一道難以擦去的傷痕。《親子天下》網站有一篇專欄就指出:「不要和孩子說氣話,孩子會學的很像,千萬不要低估孩子學習與模仿的能力。」舉例來說,有個四歲的孩子因為某些事不高興,就和媽媽說他要「離家出走」,母親本人對此非常訝異,後來發現這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在生活上與家人發生爭執時,常會脫口而出的氣話。因此,當成人經過有意識的調整後,孩子也發生了改變,因為他學習到,自己有其他選擇可以因應生活上的衝突,表達當下生氣的情緒。
【延伸閱讀】不要和孩子說氣話~孩子會學的很像
你在生活中曾聽過哪些氣話呢?
有的氣話威力驚人,例如「早知道我當初就不要把你生下來」,既否認了這段關係,也否定了對方的存在意義;有的氣話則涉及人生攻擊,例如「你是不是頭腦有問題」或「你真自私」,這些指責是將事件結果轉移到個人身上,既貶低了對方,也傷害到彼此的情感;有的氣話會讓對方備感威脅,例如「不然分手啊」或是「這樣媽媽不要你了」,當愛你的人因為愛你,就可能放棄爭執、求你別離開。
在現實生活中,除了伴侶、友誼之間,許多親子關係又何嘗不是這樣呢?當成人脫口而出的氣話在孩子心裡慢慢發酵,就會從此種下他內心的不安全感,即使成人不可能真正拋棄孩子,他們內心始終會存在一種被拋棄感,蔓延至往後的人生。
我們為什麼會說氣話?是故意還是不自覺?
情緒宣洩是一種壓力的釋放,但若總是將不滿的情緒透過言語表達,卻可能造成對方受傷或進一步反擊。有些人說氣話,是為了讓對方知道「我正在生氣」,或是「我不開心也不要讓你好過」,另一種可能則是提醒對方適可而止,停止現在的爭吵,但無論是哪一種,都無法完整釋放內心的壓力。
在生物和心理學領域都有專家指出,人在遇到壓力反應時,會有戰鬥(fight)、凍結(freeze)與逃避(withdraw)三種反應,其中,人在面對壓力時可能因驚恐或震驚,而喪失當下的行動能力,呈現一種僵硬狀態,這就叫作凍結(freeze)。在這個狀態下,它們的大腦也可能當機,無法採取積極正向的思考,因此下意識保護自己的方法,便是幫對方貼上特定的標籤,例如:愚蠢、壞等,試圖以刻板印象來解釋對方的行為。
所以有些氣話看似很故意,其實是人在處理情緒上有缺陷,久而久之就會變成一種習慣性行為,在遇到衝突時,總是會不自覺將氣話脫口而出。
【延伸閱讀】愛對方,卻還是忍不住口出惡言?
怎麼避免被情緒掌控?孩子也學會說氣話怎麼辦?
成人的情緒與壓力就像大火,大火來了要快跑,所以「暫停」可能是發生衝突當下最好的解決方式之一,可以幫助情緒高漲的兩人休止戰火;其次是離開現場,讓自己在情緒不被影響的狀況下理性思考,趁機調節並好好覺察情緒,才能知道如何開啟下一步的溝通。
【延伸閱讀】給情緒來時的自己一帖良方
那如果是孩子說氣話呢?相信許多盡心盡力的媽媽,聽見孩子對自己大吼「我討厭你」都會很心痛吧!問題是,當下應該立即指正他嗎?其實成人可以這樣做:
不過度反應
氣話是一種行為,當這個行為得到預期的反應,孩子會覺得有用,好用的方法當然要繼續使用。因此,建議成人不過度反應,藉此削弱孩子說氣話的行為。不跟著說氣話
若成人跟著孩子說氣話,就是一種攻擊反應,這不但會強化孩子用言語攻擊他人的行為,也會傷害成人與孩子之間的親密連結。不急著懲罰
當成人尚未釐清孩子說氣話背後的原因時,輕易的懲罰只會讓孩子感受到無法表達真實想法,例如當他說出「你好笨」,或許孩子內心焦慮的是「為何你聽不懂我說的話」或是「我好困惑」。給予冷靜時間
讓孩子冷靜才能釐清他真正的意圖,這些氣話可能是情緒的宣洩、可能是效仿成人的行為,也可能因為同學都在說,而他卻不知道自己說出來的話有什麼意涵。
真心話不等於氣話
網路上有句話說:「引發衝突的往往是情緒,而不是事件本身。」同一件事情,使用不同方式闡述、不同語氣表達,獲得的回應與結果,往往也會不一樣,若總是在情緒來臨時說氣話,可能就失去了進一步與對方溝通的機會。
因此大家可以思考過去的生命經驗,我們往往會覺得在親近的人面前,可以更真誠的宣洩情緒,卻忘了,越親近的人,越可能因為在乎我們,誤把氣話當成真心話。
回到一段關係的初衷,如果我們想建立深刻且有意義的連結,「說氣話」這個行為,是否就和目的背道而馳了呢?
文字編輯/詹玟諭
本文整理自【想聊ep.117】你會說氣話嗎?歡迎前往收聽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