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往是最複雜、最難處理的議題,人本心理學大師 Maslow 在需求層次理論中提到:「人對企業的成功而言,是最重要的資產。有好的員工,企業才有機會成功。」但究竟要從哪個面向去理解「人」?提出「人類傾向」概念的蒙特梭利醫師,在基於對人類的濃濃興趣下,歷經多年研究、驗證、倡議,逐漸向我們揭開人與生俱來的天性和需求。
人本心理學是什麼?看 Maslow 提出的 4 大假設
在二十世紀的美國,除了行為主義、精神分析學派以外,有一股「第三勢力」默默崛起,主張以人為本,就是 Maslow 所開創的人本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理論。相比前兩種學派以動物實驗作為假設基礎,Maslow 則認為,人類的行為複雜、不可單一而論,還必須考量整體身心靈、先天、後天等發展層面,並重視每個人的獨特。因此,人本心理學有以下 4 種假設:
主觀體驗:Maslow 說,一個人對生活的主觀體驗,將超過基因與潛意識的影響,這些生命體驗影響到他如何看待、理解這個世界。
自由意志:Maslow 說,人類有自由意志(free will),而每個人的選擇帶來不同體驗,這些體驗將引領我們邁向多元人生道路。
自我實現:Maslow 說,我們與眾不同,但都共享一個基本的傾向與追求動機,那就是滿足「自我實現」的先天動力,這讓我們能隨時修繕自己。
人性本善:Maslow 相信,人先天就有讓自己與世界更好的需求,且只要後天環境適當,人就會自然成長。
從以上假設可以發現,人本心理學的出發點是正向的,相對找出一個人的問題或病態表現,人本心理學更注重人類天生具有克服困難、痛苦及絕望的潛能。
蒙特梭利醫師的「人類傾向」基礎,跟人本心理學有關?
結合 Maslow 的人本心理學假設,蒙特梭利醫師同樣重視人類行為背後的內在動機,對此,她與兒子 Mario 共同研究,提出以下 4 種貫穿蒙特梭利理論的基礎:
蒙特梭利醫師相信,人皆透過生活體驗、與環境的互動,來建構自己和修正自我。
蒙特梭利醫師相信,人擁有決定未來的自由意志,因此需要在有限制的環境中,練習自由選擇,並體驗選擇帶來的自然結果。
蒙特梭利醫師認為人與眾不同,所以蒙特梭利教育強調觀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蒙特梭利醫師透過研究,印證了人性本善。她發現,人會積極運用「人類傾向」,以滿足 Maslow 的需求層次,讓自己與世界更好。
【延伸閱讀】什麼是人類傾向?蒙特梭利帶你了解潛能
達到自我實現的人,有哪 9 種特質?
Maslow 的需求層次理論,到現在還適用嗎?根據現代人本心理學家,同時也是積極研究 Maslow 的認知科學家 Scott Barry Kaufman 指出,Maslow 的需求層次理論,時至今日仍然適用,且他更進一步提出,達到自我實現的人會呈現以下 9 種特質:
持續對日常的生活感到感恩與欣賞。
接納全面的自己,包含優勢與缺點。
在任何狀態、環境中,保持尊嚴與正直。
能鎮定且優雅面對人生中的起伏跌宕。
有責任與義務去達到自己某種人生目標。
會努力探究人與自然界的真實性。
真心想助人。
經常體驗新的可能性在自己與他人身上發生。
擁有影響自己所有面向的創造魂。
Scott Barry Kaufman 認為,這 9 種特質,能讓人的身體、心靈成長皆處於最佳狀態。不僅如此,他針對 Maslow 提及的「生理」、「安全」、「愛與歸屬」、「尊重」、「自我實現與超越」這 5 大需求層次,進行了重述。
他表示,安全、自尊以及與人的連結,為人類提供了穩定感。有了完善的穩定感,人便能做更真實的自己,在充滿未知與危險的人生中探索、熱愛與找尋人生意義。
如蒙特梭利醫師所說,「我們會前進兩步,又會退後一步。」人其實同時在滿足所有層次的需求,而不是滿足一層後,才能滿足下一層;也不是滿足一層後,就永遠不會回頭。因此,自我實現與超越,是個永無止境的人生過程。
總結以上人本心理學及蒙特梭利的論點,人雖具有讓自己與世界更好的善良本質,但經後天自由意志所做的選擇,不但對自己有極大影響,對人類整體與世界皆是。因此,蒙特梭利醫師倡議「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不僅讓人發展良善本性,也使人做出對自己、對世界更好的決策。
要以數據衡量人類發展是很困難的,但無法證明,不代表它們不存在。
Podcast 腳本/Cynthia
文字編輯/詹玟諭
本文整理自【蒙特梭利小短篇 EP.11】,歡迎前往收聽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