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 Learning:讓心看見世界

對談人/媽很想聊 Cynthia、利仁教育基金會李綠枝執行長、SEE Learning 初階促進者陳燕錚老師

《媽很想聊》在【想聊 EP.128】讓人幸福的 SEL 社會情緒學習 分享過「親子天下」進行的《過曝世代中小學生心理韌性》調查,結果顯示逾三成兒少怕失敗而不敢嘗試、手機離身就會焦慮。過曝世代的焦慮,需要更多師生間、親子間的心理健康學習,有效解決的方針之一,就是從家庭到校園,落實 SEL(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社會情緒學習)。自 2019 年起,SEL 創始人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呼籲推動 SEL 2.0,也就是 SEE Learning(social, emotional and ethical learning社會、情緒與倫理學習),這套教學模組也透過利仁教育基金會的推廣,在台灣逐漸深耕在地化,跟著《媽很想聊》一起來認識 SEE Learning!

(Photo by Yan Krukau on Pexels)


從建築師到教育者


推動 SEE Learning 的利仁教育基金會創辦人,任誰都很難想像,居然是從事公共空間環境規劃設計的建築師夫婦──李綠枝、甘銘源。因為在乎孩子的未來學習,促使他們思考如何將空間設計的公共性,延伸到更核心的教育領域,「建築專業者最大的光榮是在為更多人服務,例如創建具有共融性的公共建築;然而公平正義的討論不僅止於『空間』硬體,空間裡的人如何互動,更是我們重視的。」

綠枝執行長也分享,利仁教育基金會從 2011 年創辦,成為台灣早期推動華德福實驗教育的團隊,是想幫自己的孩子、和更多的孩子爭取多元的教育;一路探索身心靈健康,到 2022 年跟美國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慈悲中心簽訂了 SEE Learning 的合作備忘錄成為在台灣的正式合作的機構,都是基於對社會現象的反思:如何在孩子成長過程,讓他們有機會多元接觸、累積與他人互動的經驗,並能培養愛與同理的能力。


SEE Learning:讓心看見世界

過曝世代的焦慮,需要更多師生間、親子間的心理健康學習,有效解決的方針之一,就是從家庭到校園,落實 SEL 社會情緒學習。 (Photo by Yan Krukau on Pexels)

「SEE Learning 的課程設計依據不同的發展階段、孩子的認知狀態,以螺旋式的安排進行,在同樣的主題中,透過不同的活動逐漸深化體驗,將生活裡的價值觀跟信念變成反射性的行為。」身為台灣第一屆的 SEE Learning 初階促進者,燕錚老師強調除了系統化的學習,教孩子情緒、社交與倫理外,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如何幸福快樂。

「情緒教育」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學習認識自己的情緒、處理情緒,甚或是讓孩子們發現情緒存在是有原因的,在自我接納的同時,也讓他人理解自己,衝突或爭執可能就迎刃而解,達到彼此共好。SEE Learning 提供的就是能幫助引導者帶領的方法,「因為認識自己的情緒是需要練習的,成人也需要先練習,而非一直批判自己是糟糕的人,如果有方法就能互相體諒跟幫助,對自己更仁慈。」


慈悲翻轉,關係修復的良機

(Photo by David Alberto Carmona Coto on Pexels)

有別於台灣對於「慈悲」的定義,往往帶著一點宗教色彩,在 SEE Learning 的學習前提中,更合適的詞彙可能是英文的 Compassion,「我們對於別人受苦的時候,我們會想要去做一些事情,或者是會有一種暖心的感覺,它的定義很簡單,但對身心靈都有幫助。」綠枝執行長特別用「濾鏡」來描繪這樣的心態應用,尤其在疫情、戰爭後產生的疏離感,讓人們想要重整關係,此時若能用慈悲善良的濾鏡來看待、思考事情,也許一切都會有轉機。

SEE Learning 的學習架構中,認知基礎的慈悲訓練的核心,即是著重在「關係」上,同時學會培養自己的復原力,以及促進人際關係,兩者皆掌握才會帶來幸福感,「我們會透過認知時間軸、九宮格思考等活動,幫助師生培養面對這個複雜世界的能力,成人是學習者、示範者,也是促進者,時間到了孩子會長出自己的能力,也會發展出對生命的定義。」而這些經驗累積可能也有助於解決孤獨、創傷,甚至是心理健康的問題。

近年來有諸多研究結果都顯示,台灣學生儘管能夠發想出很多創意,但是缺乏與他人合作、還有自身想法付諸實踐的過程,好奇心不足、對事物形成的脈絡缺乏興趣,可能都是主因,長期處在這樣的狀態下,可能對身心靈都有影響;

SEE Learning 的本質是培養自我的修復力,透過同理、互相幫助的練習,讓參與者感受到共好的樂趣與幸福,並透過系統思考覺察與他人、與世界相互依存的關係,這樣才有機會在多變的未來中,仍能保有愛與熱情,並進一步照顧更多這片土地上生活的萬物。

文字編輯/蔡伃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