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談人/媽很想聊 Diane、利仁基金會 SEE Learning 中心培訓組李恩雯副組長、實務工作者洪緹潔老師
《媽很想聊》透過 EP.129 到 EP.131 三集節目介紹了 SEE Learning 的起源和台灣現行推廣的狀況,不過乍聽之下跟過去台灣校園推行的「情緒教育」、「EQ 教育」有點相似,到底 SEE Learning 在校園及家庭的場域該如何進行、有哪些活動可以協助成人小孩一起練習呢?跟著這個系列最後一集兩位教師的實務經驗分享,更深入了解 SEE Learning!
打造校園中的慈悲教室
說到 SEE Learning 在校園的落實,身為國小低年級導師的洪緹潔老師認為,最核心的就是「氛圍」的營造,「教師必須先建立一個氛圍,在學生衝突的狀況底下,讓他們了解『延遲滿足』過後的幸福感是倍增的,雙方和解後的共好,結果是更大的幸福快樂,這才是我們彼此仁慈對待的教室。」教師在學生共好的基礎下進行正增強,給予積極獎勵;反之,教師也會用表情、狀態傳遞情緒和資訊,也能讓學生反思仁慈的效果和意義。
教師在打造慈悲教室的同時,其實也在提升自我覺察能力,理解孩子當下真實的情緒狀態,引導他的情緒從不平穩區回到平穩區,但要打造一個慈悲教室,需要花費很長的鋪陳時間,以及教師反覆的提醒和強調,「大家一起快樂幸福的時候,我們就要一直提醒,請孩子觀察全班開心的表情、聽聽笑聲,把這樣的印象記起來,氛圍打造到最後才能潛移默化變成認知。」當孩子相信並認同這樣的「氛圍」時,自然而然也就會把這樣的感覺帶回家庭、以及其他生活的場域。
用慈悲連結校園與家庭
那孩子把慈悲的氛圍帶回家庭後,家長如何共好呢?恩雯老師和緹潔老師也提供幾個和家長溝通共學的方法:
善用家庭聯絡簿:教師可以將孩子在學校習得的方法記錄下來給家長參考,例如孩子在教室利用深呼吸來平穩情緒,代表這是他已經記取的方式,那家長就知道在家裡,如果有遇到狀況的時候,就可以用同樣的方法試著做做看,並透過家長的回饋和記錄,憶起檢視孩子的變化。
給家長的信:教師可以在每個活動章節後,有一封給家長的信,讓家長理解該活動主要的核心概念,並提供一些生活上的小問題、小技巧來跟孩子做互動。對教師而言,就可以跟家長同步,讓孩子的學習氛圍是一致的;對家長來說,也比較容易跟教師配合,在教師鼓勵下,比較有方法地跟孩子對話和溝通。
認知彼此的需求:可以透過慈悲圖畫、自我覺察小日記、靜心溝通區的設置等等,一起練習思考彼此的需求。成人容易因為要達到孩子的快樂,而犧牲自己,可是孩子是有能力理解他人的需求,彼此的需求都滿足,才能達到「我們」的幸福。
調節情緒和身心素養是 SEE Learning 重要的目標,家長和教師若能在歷程的記錄、實作的練習中促進和孩子的對話,對自我也有提升軟實力的效果,因為孩子在情緒不平穩的狀態下,成人往往也會受影響,自我的情緒調節也會變成難題,可以透過上述方式和教師合作,先覺察跟傾聽,在幫助孩子的同時,自己也能練習。
家,是講愛的地方
Diane 說道:「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道理的地方,可是我們太常跟孩子們或家人,講道理,最後變成一場你錯我對的爭論戰。」針對主持人提出的觀察,恩雯老師也分享自己在家的經驗:「我自己是三個孩子的媽媽,覺察情緒對親子溝通真的有很多幫助,有些時候你真的很想對孩子發脾氣,一旦覺察到自己的情緒不太穩定,我就會先深呼吸,試著用正面態度先觀察孩子的狀況,如果情緒波動更大,我就會先離開暫停一下,在面對刺激跟反應中間有多一點的空間,願意先等待。」
當身心狀況回到平穩的狀態,面對孩子的問題也才有機會用仁慈的方式做回應,而不是讓情緒衝突,破壞親子之間的關係。「有時候成人會想為孩子多付出,但選擇的方式卻是把人推得更遠。」恩雯老師也提醒,成人的價值觀常常會把很多外顯行為都看成「問題」,用「解決問題」的方式處理反而造成更多問題和傷害。轉換自己的價值觀,換個角度和說法面對孩子,或是先調節自己的情緒,就可以改變家庭的動力,也才能和孩子一起共好、一起幸福。
覺察自己,覺察他人
覺察自己,覺察他人;延遲享受,得到更多快樂!這對大人來說都不容易,SEE Learning 可以幫助老師帶領孩子走出自己坑洞,竟然還可以吸引家長一起學習!
低年級孩子回家可以帶著哥哥姐姐做練習,國中輔導室的緊急事件處理,畢業的國中生還回學校請老師教他 SEE Learning,因為他得到復原力修復他的創傷,從覺得沒有人愛我、到覺得我值得被愛。
洪緹潔老師和李恩雯老師的分享 SEE Learning 進入校園的美好故事,讓人深深感動。
文字編輯/蔡伃婷
本文整理自【想聊 EP.132】親師生間的慈悲環境營造與 SEE Learning 的支持力 feat. 利仁教育基金會李恩雯、洪緹潔,歡迎前往收聽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