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練習如廁前,爸媽能為孩子做哪些生理與心理上的預備?《媽很想聊》在【小短篇 EP.40】中提到,孩子若透過肢體或言語溝通,對如廁表示興趣,且已能獨立行走,就代表他準備好練習如廁了。這篇文章,媽將進一步跟你聊聊,如廁過程可能遇到的突發狀況,以及爸媽如何陪伴孩子度過這段期間。
(Photo by Michal Bar Haim on Unsplash)
8大習慣,助孩子迎接如廁挑戰
如廁是孩子成長的重要課題,也是他們邁向獨立的關鍵,為使家中寶貝更順利如廁,家長可以提前做好 8 種習慣培養,讓孩子的生理與心理皆準備好迎接如廁挑戰:
建立固定如廁空間:於固定的位置換尿布,讓孩子理解這是排泄的專屬空間。
提供適合的如廁設備:孩子獨立坐穩後,可讓他開始坐小馬桶,或在成人馬桶加裝兒童坐墊,並以小凳子來墊腳,增加安全感。
練習坐馬桶:當孩子願意坐馬桶,鼓勵他坐一下培養肢體習慣,但不強迫排便。
觀察如廁興趣與規律:約 12-18 個月時,注意孩子對如廁表現的好奇,例如:關注成人如廁、主動要求換尿布等。記錄他們的如廁頻率及肢體語言,找出如廁規律。
家長直接示範:讓孩子觀看成人如廁,了解其隸屬文化中坐式與蹲式馬桶的差異,幫助孩子更認識成人的如廁方式。
精準回答如廁問題:當孩子對如廁產生好奇而提問,可透過適當、精確的詞彙回答,例如:具體描述想尿尿的感覺。
以繪本增進理解:當孩子提問或展現如廁興趣,家長可陪同閱讀如廁主題的繪本。
溫和一致的態度:讓孩子理解成人對如廁的態度,是溫和、不強迫且方式一致的。
透過以上 8 大習慣預備,加上循序漸進地觀察、練習及引導,可以幫助孩子更順利進入自主如廁階段,讓整個學習過程變得更輕鬆自然。
注意孩子對如廁表現的好奇,例如:關注成人如廁、主動要求換尿布等。
(Photo By Yan Krukau on Pexels)
如廁環境預備,分哪三大階段?
除了情境引導,家庭環境預備對孩子的成長也至關重要。透過適當的環境設置、物品引導,不只能幫孩子建立良好的如廁習慣,還能減少過程中的焦慮與挫折感。而依據孩子的年齡,家長可分為以下三階段做準備:
一、0 至 5 個月:建立如廁意識:
使用布尿布:相較於紙尿布,吸水內層的布尿布有助孩子感受濕潤,逐步建立對排泄的認識,並培養如廁意識。
固定換尿布的空間:在廁所或房間內,設置專屬的換尿布區域,除了方便家長操作,也使孩子更熟悉環境。
準備髒衣物收納處:在家中放置專門的籃子或桶子,讓孩子換洗尿布流程更順暢。
溫柔互動:透過換尿布時的眼神交流與語言描述,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對如廁建立正向體驗。
二、5 個月至 1 歲:嘗試自主如廁
準備矮凳:當孩子已能獨立坐好時,協助他於固定的地方坐著換尿布或換衣服。
更換內褲或練習褲:當孩子可以爬行時,將布尿布轉換成內褲或練習褲,讓孩子更容易察覺尿濕的感覺。
設置小馬桶:提供符合孩子身體尺寸的馬桶,讓他們嘗試如廁,模仿大人的行為。
選擇易穿脫的衣物:例如鬆緊褲、無扣的上衣,讓孩子逐步練習至可自主穿脫。
準備清潔工具:例如可擦乾椅子的布,讓孩子參與清理,學習處理如廁後的環境。
三、1 歲至 3 歲:正式自主如廁
從小馬桶過渡到成人馬桶:準備兒童馬桶坐墊與墊高腳凳,幫助孩子如廁時有更好的支撐,也能安全適應成人馬桶。
獨立洗手的練習:除了馬桶旁,家長也可在洗臉台前放置一個墊高凳,或設置較低的水槽,讓孩子能夠自主清潔。
提供可自行取用的衣物:在固定的更衣地點設置矮櫃,放置幾套適合孩子的衣物,方便他們自行拿取。
夜間如廁準備:減少睡前飲水,並於床上鋪上防水墊,備妥額外床單與睡衣以應對孩子夜間的尿床狀況。
透過以上三大階段的環境預備,可使孩子更自然地學習如廁,培養自主性與自信心,而家長的耐心陪伴,與尊重學習步調,將是他們獨立如廁的重要關鍵。
當孩子已能獨立坐好時,協助他於固定的地方坐著換尿布或換衣服。
(Photo By kian zhang on Unsplash)
如廁練習可能遇到哪些狀況?
如廁練習期間,孩子最常遇到的狀況可能是忍著不上廁所,導致便秘或尿道發炎。若是輕微便秘,可多喝水改善;若出現血尿、發燒或疼痛則應立即就醫,尋求專業醫生的評估。過程中,家長可觀察孩子是否因環境因素而抗拒如廁,適時調整練習方式。
有些孩子也會害怕坐馬桶,特別是 18 個月前,未接觸過如廁練習的孩子。此時,家長千萬不要強迫孩子,若他們在褲子上「解放」,先以友善、溫和的態度帶他到廁所處理,並提醒下次試著坐馬桶,或閱讀相關繪本來建立安全感。此外,當孩子不願長時間坐在馬桶上等待排便,可嘗試唱歌或聊天,幫助孩子放鬆,同時引導他觀察身體的訊號。
不心急!給家長的小叮嚀
如廁練習對家長與孩子而言,皆需要耐心,因為這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孩子可能會遇到挑戰,例如偶爾尿濕褲子,或來不及到馬桶上排便,這些都是學習的一部分。過程中,應避免過度獎勵、責罵或負面言語,並持續練習,透過正向引導幫孩子建立如廁的自信心。例如:當孩子自己上廁所,家長可以簡單描述他的行為:「你在馬桶上尿尿了,褲子乾乾的很舒服。」使他們理解如廁的好處,而非依賴外在獎勵。
此外,過程中也要多觀察孩子的作息,例如:孩子剛睡醒時,通常會想排尿,此時可直接帶孩子去廁所,而非問他「要不要上廁所」。當孩子連續幾天早晨尿布都是乾的,就能嘗試脫掉他們的夜間尿布;萬一失敗了,就暫時回到尿布階段,之後再一起嘗試。
如廁練習對家長與孩子而言,皆需要耐心,因為這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Photo By Toa Heftiba on Unsplash)
最後,對於如廁這件事,設立合理的期待很重要。即使孩子如廁已趨於穩定,仍可能偶爾尿床或來不及如廁,這些皆屬正常範圍。唯一要注意的是,當孩子頻繁退步,家長可能要注意,是否與壓力、生活變動有關,並與老師共同觀察討論,找出解決方案,一起幫孩子度過如廁的適應期。
相信透過上述的準備與練習,能幫助家長減低對孩子練習如廁的焦慮,從中了解孩子邁向獨立的重要里程碑!
Podcast 腳本/Cynthia
文字編輯/詹玟諭
本文整理自【蒙特梭利小短篇 EP.41】,歡迎前往收聽更多精彩內容!
參考資料
Smith, S., Smith, E., Lontz, K., & Orion, J. (2018, 2019). Lectures on Montessori Theory. Personal Collection of S. Smith, Association Montessori Internationale Ages 0-3 Assistants to Infancy Training, Taipei, Taiwan & Denver, 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