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TMEC 可負擔的蒙特梭利教育計畫 公立學校轉型顧問 王慧姿
一談起蒙特梭利教育,氣質優雅的Sandra頓時兩眼發光、語速如風,「我覺得蒙特梭利教育最好的是:懂得感恩,心中有別人。」這讓她感受到滿滿的正能量。
聽說蒙特梭利很自由?聽說全球有很多名人都念蒙特梭利?聽說蒙特梭利不考試?到底甚麼樣的學校可以被稱之為蒙特梭利學校?擁有超過三十年蒙特梭利實務經驗的王慧姿老師(Sandra)精闢解惑,徐徐描繪出一座繽紛的蒙式教育桃花源。
預備好的環境,提供孩子自在探索的可能,產生可貢獻感
一談起蒙特梭利教育,氣質優雅的 Sandra 王慧姿老師頓時兩眼發光、語速如風、兩頰生潤。1994 年即取得第一張 AMI 證照,Sandra 結合理論與豐富的實務經驗,曾任台北蒙特梭利幼兒園及小學教師與校長、現為政大臺灣蒙特梭利教育基地(TMEC)「可負擔的蒙特梭利教育計畫」公立學校轉型顧問,協助台北忠義國小與台中中坑國小轉型為「蒙特梭利實驗小學」,並參與籌備 TMEC 首屆的蒙特梭利小學師資公益培訓班。從私校到公校,從第一線教師到培育師資者,Sandra 仍持續精進所學,她說因為自己由衷熱愛蒙式教育,加上不斷從學生的回饋中獲益與成長,因此不覺疲累,關鍵之一是「我覺得蒙特梭利教育最好的是:懂得感恩,心中有別人。」這讓她感受到滿滿的正能量。
蒙特梭利小學的「宇宙教育」理念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宇宙任務,可以對社會有所貢獻。然而,被家長捧在手掌心的寶貝,往往一不小心就會變成天之嬌子,如何透過教育培養出這樣的人格與價值觀?這要從蒙特梭利的環境說起。
所謂「預備好的環境」不是放幾盆植物、書籍或教具而已,Sandra 分析,蒙特梭利強調預備好的環境,意思是讓孩子沉浸式地在一個豐富的環境生活,有自然所需、生活所需、實驗所需,教室整齊美觀,「創造出一個完善的環境才能吸引孩子想學習,很想在這裡工作,孩子們會產生一種在這裡『我可以做任何事情』的自在感。」
環境對了,學習自然而然開展,這對大人和小孩都一樣。有別於一般學校固定的規則及執行方式,在蒙特梭利的環境下,一切都源自於孩子的本性。例如:學習二十四節氣,孩子發展出種植適當的植物,從買種子、鬆土、播種、澆水到除蟲,如果是爬藤類植物,孩子會主動學習動手製作藤架,收成後甚至學著煮成餐點或販售,過程中孩子不是參與而已,而是從開始到結束不間斷的歷程,這歷程是孩子自己的「任務」,是每一天的「實踐」,也是每一天的「生活」。
「以前的課程都需要老師教,在蒙特梭利,只要孩子想做的事情,就可以很盡興地一直做下去,孩子們不是來上課的,而是在一個預備好的環境中滿足內心的需求。當這段歷程走滿走足,將不斷傳遞出一個訊息:我是一個有能力的人、我可以有貢獻。人是自我建構的過程,大人跟環境只是給予引導,教育就是一種日常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協助生命的發展。」Sandra 完整通透地闡述為什麼蒙式教育下的孩子心中不會只有自己,也會有別人。
營造持續且融入生活的學習方式
零到 6 歲的幼兒期正開始建立秩序感、開始學習照顧自己跟環境。
蒙特梭利的教育十分強調「在生活中學習」,而非單一知識的傳遞場所。Sandra 指出,蒙特梭利教育強調結合孩子的發展階段,並將學習與生活揉合在一起,這也是為什麼蒙式校園強調環境的重要性。
舉例來說,零到 6 歲的幼兒期正開始建立秩序感、開始學習照顧自己跟環境,教室空間的安排就會有序地分類,將每個物品放在固定的位置,並根據不同年齡需求的孩子提供適當的工具,像是小小的灑水器學澆花、小抹布學擦桌子等,透過適當引導,讓小小孩逐漸適應且融入環境並學習簡單的生活技能。等進入兒童期後,則逐步深化更多元的生活經驗,例如洗抹布、削皮切蘋果、洗米煮飯、掃地及拖地等等。這種學習方式,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獨立、自我管理、自主探索的能力,也使得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獲得滿足感與成就感。
願意關照孩子需求的就可說是蒙特梭利老師
除了環境以外,蒙特梭利教育也強調「讓孩子可以專心完整地完成手上的工作」,因此沒有上下課的鐘聲,當孩子覺得內心被滿足了就是下課時間。當然,有些小學老師可能會說:「我學校只有 40 分鐘一節課,無法中斷」,但 Sandra 發現有些老師會根據自己的教學內容自主協調,並調整教學方式。「任何願意為孩子設計更貼近需求的模式、會關心孩子內心與特質的老師真的非常珍貴,我覺得那就是蒙特梭利。在我看來,蒙特梭利的模式非常寬廣,不一定要符合傳統觀念。」她大膽定義。
蒙特梭利教育適合公立國小嗎?曾擔任蒙特梭利小學校長的 Sandra 理解老師們的疑惑,她以自身經歷為例,笑言,小時候自己是老師們眼中的頑皮人物,因為對很多事情都很好奇,總是質疑為什麼只有一種方式、一本書,而不能有更多選擇?但是家人十分開明也支持她走自己的路,所以能夠打破學習框架,不把自己限制在某一個階段,「從小長到大,我從未受困於年齡侷限,因為人都是會學習、適應並創造出更適合自已的方式,」Sandra 篤定地說。這也造就出沒有傳統碩博士證書,卻取得 AMI 所有年齡層證照的她,因此,Sandra 鼓勵大家忘卻年齡、打破框架,勇於探索。
活力十足的她分析自己的熱情來自於好奇心,她的童心是從小被父母被支持的,給予很大的自由讓孩子去探索。她提醒:「孩子有好奇心,有熱情,這是老天對人的一種祝福!」大人要好好守護這份初心,讓孩子的好奇心得以開花結果。
公立國小也能實踐蒙特梭利精神
協助學校實踐蒙特梭利教育,建立共識是第一步。透過閒聊跟家長與老師會議,讓他們有概念、不害怕、開始願意認識蒙特梭利教育。
這幾年 Sandra 擔任忠義跟中坑兩所學校的顧問,協助學校實踐蒙特梭利教育,「建立共識,跟家長、老師、警衛聊天,讓大家知道蒙特梭利將進入校園是第一步。」尤其要把握「開學前」,此時除了是預備環境的好時機,也是家長對學校的敏感期,會認真傾聽與了解校方的訊息,是最佳的溝通跟打基礎的時間點。Sandra 深諳理念的傳遞非朝夕間可改變,她透過閒聊與家長會議,讓家長有概念、老師們先不害怕、開始願意認識蒙特梭利教育。
她觀察兩所學校的老師都有熱忱,只是擔心未受過蒙特梭利專業師培、會做錯。但她發現,老師帶領孩子的方式卻透露出蒙式精神,除了教課本內容外,內容還很生活化。舉例來說,自然課討論到「水往下流」的主題,有孩子說我家在下游,種植有機水果;另一個孩子則說自家在上游會灑農藥。老師延伸引導問孩子,那上游的水流到下游,會不會影響另一家的果樹?這樣還能算有機栽種嗎?經過一番討論及構思幾個方案後,上游的孩子表示要回家跟家人討論可以怎麼調整,也許從減少農藥使用開始。聽到這個例子,Sandra 讚嘆:這就是蒙特梭利的教育精神啊!老師漸漸地敞開心房,不再擔心猶豫。
下一步就是打破時間框架,Sandra 鼓勵學校將上午連續三小時完整留給學生,不受 40 分鐘上下課中斷,「這件事非常重要,也不容易,對學校來說會翻天覆地,因為會影響十多位老師的課程安排。」她坦言。但,改變總需要踏出第一步,當時間框架被打破,混齡教學的優點就能逐漸展現。
「當孩子都在做同一件事情時,只有表現突出的孩子容易被看到,師長比較難看出孩子各自的優點。」Sandra 說,當工作時間軸線拉長,大人們就可以看出誰是比較願意去幫助別人,誰比較細心、各自對甚麼主題有興趣……看見差異,引導才能發生,也才讓孩子有機會長成自己的樣子。
一般的小學是分科教學,蒙特梭利的小學則是不分科教學。蒙特梭利的老師示範所有的科目且兼顧智力、情緒及社交的發展需求。目前公立蒙特梭利實驗學校,每間教室需要有固定的主教老師及協同老師,而老師們本身就是「合作」的最佳典範,不論是教學、觀察、紀錄或是行政事宜,藉由彼此溝通及協調,就能夠以更適當的方式支持孩子並讓教室內的工作得以順暢運作。
蒙式教育的孩子,進入大學如魚得水
完整的學習時間為什麼如此重要?蒙特梭利老師投入極大心力讓孩子能專注於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是因為「這種內心的滿足需要完整的時間」Sandra 分析,由此,學生的學習不只是完成了「課業」,而是沈浸於眼前事物的完整經歷。
在小學階段,孩子們早已開始專注學習並能記錄與反思。這樣的過程與精神也讓學生從小就開始發展自律跟合作精神。許多接受過蒙式教育的孩子,盡管後來進入傳統的中學,需要花一點時間學習考試,但 Sandra 觀察發現這些孩子進入大學後如魚得水,因為他們從小就學會深入思考以及團隊合作。「學生跟我說:大學是他們覺得最自在的時候,因為大學需要自主學習,安排時間、做研究,而這正是蒙特梭利小孩從小就建立的習慣。」Sandra 轉述。
蒙特梭利強調預備好的環境,一個完善的環境才能吸引孩子想學習、很想在這裡工作,孩子們會產生一種在這裡「我可以做任何事情」的自在感。
CAN DO 哲學:專注做可以且能夠掌控的事,不糾結不會或不能
最後,Sandra 真摯提醒所有家長與老師,「蒙特梭利是看到人的方式(不是方法)」,透過蒙式眼睛,我們學會尊重人,看見每一個人都是如此珍貴,值得被好好對待。老師們不用擔心有沒有學過蒙特梭利,大人跟小孩都要學習「放過自己,不要糾結於不會與不能改變的事實。只要專注於 Can Do,開始做你有能力可以做的事情,這將發展出多元的可能。」Sandra 眨眨慧黠的雙眼笑著提醒三遍!
只有在被限制、糾錯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才會不喜歡學習。事實上,人類的傾向是喜歡學習,也喜歡有同伴一起學習的。只要大人適當的引導,給予時間,孩子就會自己學習。相反的,如果孩子持續地唱反調,出現一些負面行為,那也是孩子的內心透露需要協助的訊息。
「對蒙特梭利教育來說,『生命的發展』被放在第一,教具、環境設計都是為了支持這個發展而存在,也因此每個人可以盡情活出你的人生。」這是 Sandra 很喜歡蒙特梭利的原因,也是蒙式教育的真諦。
文/蘇于修
照片提供/TMEC政大臺灣蒙特梭利教育基地、毅宇蒙特梭利親子共學
本文內容節錄自 Y2 未來教育 — 2024 年度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