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教育 是可以做一輩子的事

專訪 Y2 社會影響力人才培育計畫第四屆參與者 廖修毅

廖修毅童年的教育夢在壯圍國中內的「一心書苑」蒙特梭利共學團中逐漸落實。

位於宜蘭「壯圍國中」內的「一心書苑」,聽起來像一間獨立書店的名稱,卻是當地重要的蒙特梭利實驗教育團體,創辦人廖修毅會走上教育這條路,聽起來像是人生奇遇記,卻又彷若冥冥之中的天意。


軍人變校長,實現童年夢想


廖修毅是一個熱愛學習的人,就讀中正理工學院機械系,個性實事求是,喜歡研發。他在踏入教育界前,曾任職業軍人長達 22 年,在軍中擔任工程官,負責彈藥研發,舉凡信號彈、煙幕彈、鋼筆求救信號彈等等都是他自學研發的,還曾獲頒莒光楷模殊榮。儘管表現卓越,熱血的他自問:「當軍人永遠只服務長官,離開軍中才能做其他事情。」因而,毅然放棄軍中榮耀,尋找人生的下一步。

如今侃侃而談蒙特梭利教育的廖修毅,在國中求學時卻有過痛苦的回憶。他回憶,小時候家裡賣麵,因忘了將學籍轉出,導致搬家到新學校只能先就讀所謂的放牛班,天天看大家打架;國一下轉到次優班,二年級轉到資優班,因為基礎沒打好,成績是班上倒數第二名,過著被嘲笑的日子。已然放棄升學路的他,國一下導師鼓勵他以台中二中為目標,成績吊車尾的他驚呼,「哇!原來老師對我期望這麼高。」決定收回放棄的心,努力讀書,順利考上第四志願。

當年被看扁的廖修毅做起白日夢,「我想像能在一個有山、有河、可以玩水、可以抓魚蝦,一個可以自在玩耍的學校讀書。」沒想到,「蒙特梭利的教育方式竟然實現了這個夢想。」廖修毅也覺得不可思議。


探索的自學精神,與蒙特梭利不謀而合


會踏上教育路是冥冥中的天意,退伍時學長告訴他淡江位於宜蘭礁溪的林美分校剛好有兼任職缺,廖修毅發揮科研專長負責通識課程,教授創新科技、研究發展等,2008 年轉往頭城人文國中小服務,他再次發揮工程師性格,白天上課晚上寫程式,自發性地架設學生歷程網站,幫助老師橫向溝通,他說:「新系統可以幫助不同科別的老師見樹又見林,透過資料彙整看見孩子立體的樣子。」有科技為助力,孩子也逐漸穩定,廖修毅甚至開發選修課系統,讓學生可以自己決定進度,雖然當時他尚未接受蒙特梭利師培,卻已具備蒙式精神。

2012 年廖修毅轉往宜蘭清水實驗小學,堅持了六年,因山區招生困難,無法持續辦學。爾後輾轉於不同學校兼課,他心中一直遺憾無法長期幫助孩子,直到 2020 年參加了 Y2 與 TMEC 舉辦的「蒙特梭利教育體驗營」,廖修毅的教育夢終於柳暗花明。同時間,他也到壯圍國中兼課,成立蒙特梭利共學團,實驗班從三個學生開始,並在 112 學年度正式成立蒙特梭利實驗教育團體,被宜蘭縣政府稽核為優等的實驗教育團體,因此教育局特別核定三年實驗教育計劃。

廖修毅發揮工程師性格,白天上課晚上寫程式,架設教學輔助網站,不只記錄學生歷程,也幫助老師橫向溝通。


學無止境,讓「一心書苑」蒙特梭利實驗教育團體名實相符


現實很骨感,草創階段廖修毅甚至還得先發薪水給老師,再跟老師借錢營運。面對外界質疑,不服輸、學習性格強烈的他,為了讓「一心書苑」蒙特梭利實驗教育團體名實相符,儘管已擔任校長一職,仍持續學習蒙特梭利教育哲學,並順利申請到「Y2 社會影響力人才培育計畫」,於暑假前往美國俄亥俄州International Montessori TrainingInstitute,接受 AMI 國際蒙特梭利協會 12-18 歲青少年教師培訓。

受訓後,廖修毅最大的收穫是「更清楚蒙特梭利為什麼這樣做」。例如,有些學校會誤解「自由」的真諦,放任學生,但,他發現蒙特梭利的方式則是邀請、引導,不強迫,學生會知道自己是被歡迎、被邀請的,逐漸學會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任,而開始願意自我完善。

【延伸閱讀】透過蒙特梭利教師培訓,我再次看見青少年時的自己


幾乎將生命中的每一分鐘都奉獻給蒙特梭利的廖修毅笑說自己「公私不分」,他很喜歡這種在生活中落實蒙特梭利的生活,累了就休息,活在當下。「我現在看人、看學生的態度跟以前很不一樣,被挑釁也不會生氣。」他爽朗地說:「當老師就要死在教育現場上,蒙特梭利是可以做一輩子的事情!」

廖修毅透過蒙特梭利教育,彷彿再度看見青少年的自己,只是,這一回,他感受到的是快樂的學習時光,「這才是青少年真正應該有的樣子。」如果有機會,他想對當年的廖修毅說:「要相信自己。」


文/蘇于修
本文內容節錄自 Y2 未來教育 — 2024 年度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