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 ~ 來自海邊的蒙特梭利教育浪濤聲

專訪蒙特梭利小學師資公益培訓班 課程講師劉家緁

家緁希望每個孩子都能透過實際的體驗跟行動,從中肯定自己,因為「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能真正成為自己,帶著對世界熾熱的愛與生命無限可能的想像前行。」

沿著花蓮鹽寮到磯崎,五十公里的壯闊海色,只見天地一沙鷗,獨不聞朗朗讀書聲,這是 2017 年劉家緁老師心中的喟嘆:「花東的實驗教育資源太少了,廢校就是廢村,而廢村就代表文化的失落。」

移居花蓮前,家緁投入教育工作,2009 年有了孩子後,跟全天下父母一樣,開始照書養小孩,期間也兼任人本教育基金會數學想想老師,剛好遇到實驗三法開通,家緁尋思讓孩子自學,因而研究起實驗教育的多元風景,「我發現,蒙特梭利幼兒園好像很好玩,有很多教具,孩子井然有序地操作,像玩扮家家酒。」她笑著談起自己與蒙初相遇的吉光片羽。


從家長變成老師

選定蒙特梭利教育為孩子啟蒙的第一站,家緁找到「澴宇蒙特梭利實驗教育團體」,面談時跟蕭澤倫老師相談甚歡,交流起教育理念後,澤倫老師盛情相邀:「我覺得你很適合加入我們!」家緁頓時從家長變成老師,協助澴宇籌辦中學部。

經過三年教學現場與孩子們互動,激發她更上一層樓接受專業蒙特梭利師培。在 Y2 支持下,2017 年家緁前往位於美國威斯康辛州的 Montessori Institute of Milwaukee 接受培訓,她認為要「親身經歷過,才能真正認識蒙特梭利教育」,不過,拿到證書的心情卻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終於如願完成培訓,憂的是拿到證書、走出師培中心就是具體落實的開始。

錯綜複雜的心情沒有持續太久,2019 年返國後,在陳慧君老師的邀請下協助創辦「牧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團體」並擔任主教,卻發現過敏氣喘日益嚴重,空污季來襲時無法正常進教室授課。她跟另一半商量「人生下半場要在中央山脈以東度過」,進而踏上島內移民路;但是中央山脈以西的教育工作仍是進行式,她每週有四天在台中,週四晚上下課 10 點返回花蓮,週一凌晨 4 點再開車到台中上課,持續了三年。

問家緁為何願意舟車勞頓往返兩地?「因為學生,所以我願意這樣做。」她考量牧心孩子學習的穩定性,以及剛來的新手老師需要時間,練習引導與孩子工作的過渡期。儘管疲憊,但,為了孩子,距離不是問題。


Let's go out!

家緁篤定的說:「我想做的教育實踐,是依循蒙特梭利教育理念的方式來實踐海洋教育,這就是臺灣蒙特梭利教育的本土化。」

回國後家緁一掃對蒙特梭利教育的疑惑,她期待更多可能性,特別是讓師生關係「主客體的互換」,給孩子更多的自主性, 她嘗試蒙特梭利教育的「Going out」參與社會活動。

她將培訓課程中 Going Out 進一步分成四個層次,第一層適合年齡較小的孩子,結合孩子能力所及的生活,例如採買食材、教室備品等;第二層是賦予主題性,例如探討生命演化,帶孩子去自然科學博物館,孩子可根據自己興趣進行小主題探索;第三層延伸出小組專題,例如去基隆海科館後,有孩子對輪船好奇,老師鼓勵下,孩子打電話給旗津的「易庚造船廠」,至造船現場展開研究;第四層是團隊協作,累積前面三層的概念與經驗技能,但以團體 Going out 為核心,例如離島單車壯遊、安排補給點、編列住宿預算與地點,都由孩子擔任總召、協同分工自行規劃。透過四個層次的 Going Out,孩子得到很大的成就,也更為獨立成熟。這正是家緁想落實的:「更有自主性、更自由的學習。」


海岸邊的蒙特梭利學校

家緁是 Going out 的行動派,不只移居花蓮,更因結識蘇帆海洋藝術基金會,而攜手於 2022 年創建「蘇帆蒙特梭利海洋實驗教育團體」。花蓮人口數約 32 萬,是實驗教育的沙漠,家長更難討論自主學習,在蘇帆基金會創辦人蘇教授提議下,家緁爽快回答:「喔 ~ 好啊!」

這句「喔 ~ 好啊!」是浪漫與挑戰的開始,海風吹拂,銅線串珠、金屬嵌圖板教具經受不住鹽分而鏽蝕,家緁改用木製教具;教具易壞是常態,正規標準化的教具在花蓮很難募齊,必須因應學生學習內容尋找替代品或自己動手做,儘管資源不足,但家緁很開心有機會在海邊創設蒙特梭利教室。

「我想做的教育實踐,是依循蒙特梭利教育理念的方式來實踐海洋教育,這就是臺灣蒙特梭利教育的本土化。臺灣被海洋圍繞,海岸線總長一千五百公里,很容易被認為是個與周遭國家沒有連結的海島。但我們是『海洋國家』,應以海洋為路,四通八達去探索世界。這和蒙特梭利教育中支持人類探索傾向不謀而合。海洋涵括許多面向:生態資源、保育開發等,最基礎的就是從自然科學、物理學的概念認識海洋,舟跟船槳就是我的教具,都可以帶孩子去實踐,讓人與海洋產生適切的互動。」家緁將蒙特梭利農場的大地之子轉化為海洋之子,依循相同的教育哲學,帶著六歲到十二歲的學生,以海洋為教室,混齡學習。

花蓮的實驗教育不再貧瘠,家緁希望每個孩子都能透過實際的體驗跟行動,從中肯定自己,因為「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能真正成為自己,帶著對世界熾熱的愛與生命無限可能的想像前行。」家緁說,未來她將持續以團體辦學,用更有彈性的方式在海邊實踐不同於城市的蒙特梭利教育風貌。

文/蘇于修.照片提供/劉家緁
本文章收錄於 2023 Y2 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