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劉家緁,Y2 社會影響力人才培育計畫第一屆參與者
不同於傳統體制的教學,蒙特梭利教育在支持人的發展理念下,教師的自我轉化攸關重要。對於孩子的學習,從學科導向狹隘的眼光,轉為宇宙宏觀的視野;用示範打開孩子探索的機會,利用想像力與推理智能去探索,並在示範時提供足夠的資訊引起孩子高度興趣,接著讓孩子自由的探索。
然而,我們不能提供所有的資訊滿足孩子,剝奪了他們探索的機會。在傳統教育裡,我們以「灌輸」的方式讓孩子習得知識,在蒙特梭利教育下,我們掌握「限量資訊」的原則,只是讓孩子清晰、並激發他們想要知道更多,讓他知道在哪裡可以深入了解——讓孩子自我建構並去了解宇宙的運作。
我們要帶給孩子的,是什麼?
我深刻意識到我們的義務,是幫孩子建立一個強而有力的教育基礎,讓孩子看到人類在宇宙的使命,孩子開始思考自己在社會中的貢獻是什麼。我們啟發孩子豐盛的知識領域,讓這個階段的孩子有豐盛的心理支持與知識饗宴能夠充滿自己的精神層面,這樣教養下的孩子,能將他們無限可能的創造性建立在真實基礎上,為人類更多的需求進行開發與創造。因為唯有每個個人的能力才有機會改變世界,因此透過對人類社會文化的理解,他會了解到透過對環境的照顧,透過對全人類的愛與和平,孩子們會以他的力量去改變社會,甚至改變世界。宇宙使命不只是遵循,這也可以是一種改善,這種社會力量與覺知,是我們要帶給孩子。
曾經在一個示範後的延伸活動中,孩子的工作遇到瓶頸,我很感謝助教老師願意齊心努力,不以直接介入的協助方式來幫助孩子,並和孩子找出共同的結論與解決問題的方法,支持孩子探索、思考可以如何調整。教室運作上確實需要投入許多心力,如果我們在一開始就先建立一個完善的支持預備系統,會比在讓孩子在毫無頭緒的狀態下進入一個混亂的狀況後再修改容易多了。
關於學習,長時間並深入地觀察與了解,孩子的能力落點在哪裡;透過活動中的問答、團體分享交流報告時讓孩子給我們回饋,而不用考試評分讓孩子狹隘的看待自己。高年級孩子的心智、技能提升,有時候需要給他們更多的關鍵引導跟有限資訊的線索,好讓他們在保持好奇心的狀態下自主的進行延伸探究。
所以,做足備課授課計畫,建構好教室所需要的用具:工具、教具、實驗器材、書籍等,讓孩子可以在環境中去獲得自己需要的用具,滿足自己所需,是支持個體邁向獨立自主的基礎歷程。一直以來堅守這些教學原則工作,不想建構出一間只有「紙跟筆」的教室與考試排序的學習氛圍。
競爭的心態會導致對立,整個社會結構、工作職場文化、學校若是如此(事實上已經如此),那麼一個人要嘛不是拋棄社會的主流價值的生活方式,就是隨順了它的方式,而妥協、改造、修飾。如果思考有最高形式的話,我想那應該是非競爭、非比較性的,在真誠的理解、同理下,會跳脫框架選擇嶄新的行動。
當社會的教育體制奠基於如何思考,而非思考什麼,才會去關心注意我們的思維,發現並意識到謀生與表達的正確手段。這不難理解,因為就像我們不想支持戰爭,卻因為慾望或欠缺思考而間接支持了。
學校不該只是提供知識的場所
在教育工作的路上與孩子生活的陪伴中,我時常審視自己,在批判反思中來回,不只推進向前,也停駐回望,在理性與感性的衝突激盪下除了抉擇也拓開新視野。我時常思考教育的本質,除了支持健全人格的發展之外,我們也要關注從親子關係上的重建、師生關係的審視,是否可以感受到出自愛與和諧關係的幸福感與信任感?
學校不該只是提供知識的場所,讓孩子深入教師的知識堂奧,精實孩子的技能和馴化他的思想。學校應該是提供信念,引導他們走向心靈的門——提供孩子對未來的可能願景,培養實現願景的勇氣與責任感,能批判檢視現行社會的制度與作法。而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更新的力量,必得與鮮活充滿行動力、具想像力的社會勢力攜手並進。讓靈魂美麗且勇敢的前行與實踐,也擁抱所有生命及其之美。
也思考關於教育者應該持有的高度與視野。若能覺知生命是充滿流變性的,跳出自我中心的牢籠,便不會進入線性思維的窄化。而且也是重要的,因為離開了生命現象的流變,那麼可能就沒有「我」主體實相存在了,因為生命現象是在恆常處在變動與交換中,而生命的流變,有了多樣化的存在,所以世界是豐美的。
我認為老師(引導者)是能鼓勵孩子去理解彼此的困難與獨特性,如此當他們長大以後,便能在人我關係中願意多給對方一份體諒也更有耐心,是能愛己也愛人,自尊也尊人。
而且這樣的精神,也應該在孩子的學習中展現。如果我們要孩子有創造力,那麼就不應該鼓勵他們接受公式和既定的結論,而是能推理辯論,求真求知,幫助他們看見問題的全貌,發揮自己的判斷力。
「外出」,帶給孩子多元學習機會
我認為「生活素養」是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和面對未來挑戰,應具備知識、能力和態度。透過以個人為學習的主體,自主行動為首要,能廣泛運用各種工具有效與他人及環境互動,同時依據適性分齡的社會參與學習處理社會的多元性與合作及人際關係。
小學部的孩子從澎湖望安移地教學,到為期一週獨立訓練露營、溯溪、樹攀探索活動,在蒙特梭利教學模式下,不是高比例的玩樂活動,是更重視「外出」能帶給孩子的多元學習機會。
從感情基礎的社會生活體驗,凝聚同儕間的情感,有助於整體社群的建立、幫助孩子促進溝通、發展人際關係;以知識學習結合學科教學,創造多元的知識學習場域,同時也讓孩子有機會將所學實務應用。
另外,孩子們在這趟旅程中「我可以做些什麼」也是一項關鍵。
在活動動規劃中有別於一般營隊、校外教學活動,在出發前規劃、過程中讓孩子們一同參與,例如行程安排、交通方式、突發狀況規劃備案等。透過團討,孩子分工協調,在不同角色情境中學習:負責擔任總召,對外聯繫、對內協調;總務組估算活動費用;交通組查詢路線安排使用交通工具;活動組規劃內容安排等。
到訪異地的旅遊經驗是結合學習的旅行,這是在學校或是家庭無法獲得的團體經驗。也感謝團體中的家長們在家庭教育生活實作中日積月累,協助累積孩子的生活經驗。這些其實未如想像中的困難,只要成人將自己的角色定位好是一位協助者,不管是什麼學派的教育法,都有機會做得到!
我所關注的,是在學科上引導孩子看見所有領域的奧妙,是所有人類集所成付出、貢獻、努力的結晶,懂得感恩珍惜我們所擁有的現代文明與便利科技,而不是一種理所當然的態度。這不只是學科考試成就的表現,也不是讓孩子互相比較競爭分數高低,而是希望孩子透過內在的興趣使然,往自己的方向邁進,未來發現自己的可能性。
我想未來不論孩子們是繼續在體制外探索,或是轉往體制內前行。我所努力的是,孩子們已經備足面對困難解決問題的勇氣、願意與他人合作共好、保持著好奇心繼續學習。
劉家緁,Y2「社會影響力人才培育計畫」第一屆參與者,2017-2019 年前往美國密爾瓦基的 Montessori Institute of Milwaukee,接受 AMI 國際蒙特梭利協會 6-12 歲教師培訓。現服務於台中牧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團體、花蓮蘇帆蒙特梭利海洋教育學校,擔任 6-12 歲學童導師。
台灣東部礙於經濟與社會教育文化的條件,實踐蒙特梭利教育不易,家緁目前在花蓮推動以「海洋教育探索」為主軸的蒙特梭利教育實踐,點我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