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許多台灣的學校都如火如荼地推動「英語授課」,常常在經過學校時可以看到「恭喜某某學校成為雙語學校」的布條。光是,「外僑學校」、「國際學校」、「雙語學校」、「國外姐妹校」、「引進國際認證文憑」、「IB、AP 國際課程」……讓我看了真的是眼花撩亂!他們到底有什麼不一樣?我們小孩未來的學校,到底有哪些選擇?
所以,今天我們特別邀請到一位從 1987 年就開始研究「國際教育」與「國際學校」的專家,教育部的邱玉蟾參事,來幫大家解答。
想聊來賓
邱玉蟾
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 教育參事
喜愛學習、追求真知、熱愛教育。在教育部服務滿三十五年的工作生涯中,大部分時間都在接觸教育國際化工作,曾先後服務於教育部多個單位,參與多個教育政策的制定與推動過程。
曾奉教育部外派美國及澳洲代表處超過八年,駐外經歷擴展了她的專業高度,不過,她認為先進國家的教育雖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但不適合將其政策全部移轉來用,畢竟臺灣的教育有自己的文化脈絡,必須更加用心去辨別可用與不可用之處,才不會因為政策借用而成為「無根的教育」。國外的閱歷也令她更珍惜與感恩臺灣這個家園,即便能旅居國外,深入當地生活,但深思細想,真正滋養我們、在乎我們的,永遠是自己的國家。
著作《國際學校解碼》:https://reurl.cc/ZbYnmW
媽很想聊~PODCAST 收聽連結
歡迎訂閱我們,即時收聽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