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ok,真的ok嗎?

(Photo by Cottonbro on Pexels)

在生活裡遇到困境或傷痛時,有一種父母或親友的安慰是:「凡事往好處想」、「事情可以更糟」、「我們應該感恩」等富含正向思維或情緒的說詞,那也常被認為可以幫助自己或孩子度過難關。好像在我們的文化裡,表達我們有負面情緒或是已經要被壓垮了是一種脆弱,甚至丟臉的事。

然而,心理醫生與認知行為治療師 Jaime Zuckerman 卻提到,這種 Toxic positivity(毒性的正向)是不正確的。

什麼是Toxic positivity(毒性的正向)

當我們覺得一個人不是很正向的面對或處理事情,這樣的態度或選擇是不對的,是需要被改正時,這樣的正向就是毒性的。


我們能接受自己不OK嗎?可以讓其他人知道自己不OK嗎?

(Photo by Ron Lach on Pexels)

被譽為體操史上最偉大女子運動員之一的美國體操選手 Simone Biles,在今年東京奧運因心理健康因素退賽,帶出了「it’s ok to not be ok」的討論。她說:「我需要做對我自己最好的選擇,專注在我的心理健康上,以不威脅我的安康為首要。」

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也應該透過自己讓孩子知道「人就是無法完美」這件事。小時候我們都覺得,爸爸媽媽是世界上最厲害,最棒的,然後我們長大都要跟他們一樣那麼厲害。當自己遇到一大堆挫折跟犯錯的時候,當然就開始覺得「都是我不好」的感覺。

直到我們再長大一點,才會開始發現原來爸爸媽媽不是想像中完美的時候,早已經對自己的評價大打折扣了,「預期」讓孩子對自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然後失望。


Toxic positivity(毒性的正向)對我們有何影響

(Photo by Pixabay on Pexels)

  • 一旦否定原本的感覺,長期壓抑就會產生自己「無法負荷或面對」的信念。

  • 反覆忽視內在、生理上的不舒適感,大腦會做出錯誤的危機評估,造成我們遺漏身心發出的警訊。

  • 越不去面對,越容易沉溺於憂鬱和焦慮。

我可以怎麼辦

  • 不否定自己或孩子的情緒感受,知道那些都是正常的、需要被傾聽的。

  • 相信自己或孩子已經夠好了。

  • 告訴孩子:你不完美,人生來就充滿挫折與掙扎,但你值得愛與歸屬。

面對生命中那些,被歸類成對我們的生存或適應沒有幫助,或會扯我後腿的負面情緒,從小就被教育只能用正向思維撐住,要強壯,要堅強的我們,也許可以從今天開始,試著不去消滅它,而是學會去接納、好好體驗內在真實的感覺。

It’s ok to not be ok!

Podcast 腳本/Cynthia & Diane
文字整理/詹玟諭


本文整理自【想聊 EP.42 不OK, 真的OK嗎 ?】,歡迎前往收聽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