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談人/媽很想聊 Cynthia、伴旅心理治療所所長曾心怡心理師
Identity 自我認同,是大家很熟悉卻又陌生的詞彙,每個人都知道自我認同的重要性,可是在每個階段的歷程中,我們又很難說清楚,現在的我到底是如何定位自我。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歷,家長亦然,在重新找尋自我認同的脈絡上,這個「identity」可以是一種生長痛,也可以是同理彼此的契機。《媽很想聊》這次也邀請到具有多重身份的伴旅心理治療所所長曾心怡心理師,來看大家聊聊如何找回自我的 identity。
接受 identity 會變動的事實,時刻關心「我」是誰?
每個人或多或少有在自我認同上的焦慮,就像 Cynthia 分享的:「每個人在某一個人生階段,都應該會問過自己,我到底是誰?那當我們轉換人生階段,或者是有新角色的時候,我們先前的 identity 可能已經不完全符合「我」的狀態,而新的 identity 又還沒有建立,就會是很混亂、無法清楚知道自己到底是誰的一種狀況。」很多人因為這樣而感到迷惘、焦慮,同時也擔心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結束,在這樣多重焦慮的情形下,無法找到自我的認同、外在的認同,感覺人生迷失了方向。
這樣的心情尤其在「女性」成為「母親」的時候特別會被放大,成為母親的時候必須某種程度放下原來的 identity,甚至忘了自己,於是產生自我認同的混亂。曾心怡心理師建議:「他人可以透過一些關心安撫,告訴媽媽們這樣的狀況很合理,是每個媽媽都會經歷的過程,讓媽媽混亂的情緒可以被安頓。」但有時候他人未必可以幫忙,那媽媽們就可以透過 Winnicott 的「原初母性專注」(primary maternal preoccupation) 觀點告訴自己:
最初成為母親時,無需被教導,就能認同與感受孩子的一切,為了照顧孩子,「媽媽」這個角色會讓自己擁有短暫失去自我般的完全奉獻,但同時也幫助孩子長大,所以發生自我認同混亂是合理的,在孩子慢慢長大後,就可以依據親子關係調整狀態,漸漸做回自己。
育兒歷程的 identity 歷程
女性在育兒歷程中會遇到不同的認同 identity 階段,本段落擷取曾心怡心理師分享的幾個情形進行整理,期待幫助媽媽們在面對當下困境時,可以透過歷程的推演來試著釋懷,並同時喚起過去的一些童年經驗作為輔助,幫助自己認同新的身份。
建立媽媽身份的抗拒
如果孩子不是預期中的,女性在尚未準備好的狀況下,對於成為「媽媽」是有所抗拒的,尤其過去的選擇大多都是為了自己,在懷孕期間的選擇開始被要求「符合孩子的需求」,這樣突如其來的轉換其實也是生命的挑戰。與過去身份認同的拉扯
可能其他人或是自己,會覺得現在當媽媽好像比不上過去的自己,進而否定當下身為媽媽的 identity,可能會因此而困惑,不確定自己的決定。媽媽身份與其他身份的平衡
有些媽媽可能同時要照顧長輩、或是想回職場工作,但他人的提問,可能會讓自我懷疑:難道我有其他的身份就不能照顧好孩子?或是喪失母愛嗎?
上述這些歷程是女性可能會面臨到的,但會因為每個人的年紀、價值觀,以及生命經驗的差異,而產生個別歷程的獨特性,但不管如何,這些身份混亂、探索的經歷都是每個人會遇到的,每個媽媽都不一樣,沒有什麼身份的刻板印象必須遵從,思考當下認同的同時,也思考未來的自己,透過對身份的期待,可以緩解一些當下的焦慮。
將對 identity 的認同轉化為動機
近年社會多元化的意識提升,身份認同的可能性也趨於多樣化與高異質性,也因此「不成為媽媽」也是其中一種身份認同,這樣的權利是無法被社會風俗習慣、家庭期待所剝奪,相對的,關於「媽媽」的身份認同,也會需要多點支持,不能只將這個身份當做一個療癒或是重新開始機會,有時候會因此「以愛之名」對孩子抓得太緊,只為了彌補媽媽自己過去不夠完美的經歷。
曾心怡心理師也鼓勵媽媽們,將育兒歷程的 identity 認同危機視為轉機,因為要對新生命負責,那就開啟跟另一伴、跟自己父母對話的機會,如果他們可以支持你的新身份,那媽媽們就更容易將「成為媽媽」視為自己很重要的認同,在還不清楚自己定位之時,也就不容易對如何教養孩子感到焦慮,而是能轉為開放包容的心情,面對孩子獨特的 identity 自我認同。
文字編輯/蔡伃婷
本文整理自【想聊 EP.64】,歡迎前往收聽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