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在宇宙教育中扮演的角色

Photo by Aaron Burden on Unsplash

(Photo by Aaron Burden on Unsplash)

2020 年 8 月的「蒙特梭利教育公共化體驗營」,邀請到全球蒙特梭利小學階段教育專家、國際知名演講者與作家—義大利貝加莫蒙特梭利中心主任拜芭.克魯明斯.葛拉濟(Baiba Krumins Grazzini),進行線上演講。

 貝加莫蒙特梭利中心(Centro Internazionale Studi Montessoriani, CISM)是全世界第一所提供蒙特梭利小學教師培訓的 AMI 培訓中心,由瑪麗亞.蒙特梭利的兒子馬里奧(Mario Montessori)所創立,保存許多蒙特梭利女士的珍貴手稿及從未公開出版過的資料,具有悠久豐富的歷史。拜芭的先生卡米羅.葛拉濟(Camillo Grazzini)受馬力歐之邀,發展蒙特梭利進階課程,為 AMI 6-12 歲小學階段培訓課程的推手。拜芭亦在 1975 年即參與培訓,歷練近 20 年後,1992 年擔任該培訓中心小學階段培訓主任至今,致力於中心與培訓課程的研究,是當代蒙特梭利小學課程研究舉足輕重的人物。

 本篇文章,摘錄自 AMI Journal 2016/1 ,一篇拜芭在俄亥俄州克里夫蘭第三屆國際青少年學術討論會的演講內容,由 Y2 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合作之「蒙特梭利文獻翻譯計畫」進行內容翻譯,並由 AMI Journal 授權 Y2 為非營利推廣使用。


我想先從特定原則開始討論起。我本次受邀討論的主題是心理學與方法論的整合,以及主題領域或學科等議題。我想先檢視一些已經存在的基本原則,一些被認定適用於所有發展階段、而且普遍有效的原則。兒童一方面會有自然的發展,但另一方面教育也能做為「生命的輔助」,協助兒童的發展。那麼,這些一直以來指引著我們的原則到底為何?

首先,我們需要協助發展。也就是說我們絕不會放棄兒童,也絕不會放棄青少年。我們必須記得,協助發展也就等於協助他們獨立。因此,教育的目的從來不是教育本身,教育只是協助達成目的的方法而已。蒙特梭利說,只要我們記得這點,就能幫助我們把目標看得更清楚,也讓我們保持正確的觀點。因此,文化或知識的傳遞本身並非最終目標。我們認為,獲得知識的過程就是一種發展的工具。我們或許可以將文化知識視為心靈渴求的糧食。我們真正的目標都是為了兒童與青少年的發展,而從這個觀點,就能夠解釋蒙特梭利教育的教育理念(或說方法)對某些人而言看似奇怪的作法。

第二,完備環境的重要性。完備環境能讓兒童或青少年透過個別活動、個別工作、親身體驗與親身發掘等等行為來發展並學習。也就是說,成人僅提供協助而不介入。

第三,混齡的重要性:混齡要有一定的幅度。蒙特梭利非常強調這一點。她認為,若未混齡,幾乎不可能實踐蒙特梭利的教育方法。同時,我們也必須提供兒童或青少年一個具備多元個體且人數夠多的混齡團體。若成員過少,會出現強調一致性的壓力,也就無法讓兒童展現或發揮個人的特色。

第四,發展潛意識知識的能力也非常重要。我個人對此深信不疑,但蒙特梭利文章中的相關討論卻略顯不足。有些特徵可能只存於第一發展階段、是第一發展階段所專屬,但潛意識卻存在於所有階段,因此我們必須在各個發展階段中都考量潛意識的發展。蒙特梭利教育法並不只是針對有意識心智的教育,同時也是針對潛意識心智的教育。要獲得潛意識知識是非常花時間的,因此我們必須重視間接準備及間接目標,也可稱為潛在目標。從發展階段整體面看來,每個階段都可被視為下一個階段的準備期,這就是所謂的間接準備。

另一個必須記得的原則就是,不論是實際操作性的學習或知識性的學習,都仰賴兒童或青少年學生本人的努力,而非教師的努力。當成人忙著處理所有工作時,很容易忘了學習並非成人的責任。成人和學生都各有自己的特定責任。說到底,學生所學是由個別個性及其所屬發展階段決定的。因此,學生所學內容及範圍,都將因個別所屬階段的特徵以及個別學生的差異而定。

最後,我們最容易忘記的就是分析困難的能力。例如,學習寫作這種複雜的能力時,就必須將該能力拆解,將個別困難因素分解開來。對於複雜知識的學習也是如此,例如理解四季更替的過程及原因。

這些原則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適用於所有發展階段:他們能協助發展、協助兒童獨立。我們必須知道哪些原則適用於所有階段,以及哪些原則需要隨各階段改變而調整。


那主題領域、或說是各個學科呢?蒙特梭利將其稱為「文化」


「文化」這一詞在義大利文中有特定意涵,譯成英文之後的用法卻產生許多誤解。蒙特梭利所指的「文化」,其實就是主題領域、學科及既有的人類知識及認知。六至十二歲兒童要學習什麼主題領域?大致可以列出地理、生物、歷史、語文、數學、幾何,以及物理、化學、音樂及藝術等。仔細看就會發現,這些主題領域幾乎在各個發展階段中都會出現。不論在第一、第二或第三階段都存在,但都以不同形式或方法呈現,也因此重點在於我們到底要採取怎樣的教學方式。針對不同年齡及不同發展階段的兒童,我們要著重哪些面向?

蒙特梭利也說過,我們並不是要去除或刪減文化。她總是說我們應該要提供更多知識;我們絕不逼迫兒童學習,而是要提供他們更多知識,再由兒童自己決定並選擇所學。因此,她也提到廣闊教育(expansive education)的概念,要擴大學習規模或內容。這點她也在第三階段提到。因此,她的改革也包括了文化、或說主題領域的重新配置,強調應根據年齡的適性及特徵重新分配教學主題。這也就是為什麼她在生命中某一特定時期一直討論到心理幾何(psychogeometry)、心理算數(psychoarithmetic)及心理文法(psychogrammar)。這些主題或專屬知識領域都可以分析或拆解為不同細項,再與各不同年齡或階段的心理狀態連結。

若要依照心理特徵將文化或知識重新配置於各發展階段,當然就必須先了解相對應的心理特徵。必須考量的第一件事就是,兒童或青少年尋求什麼形式的獨立?他們須達成哪些發展目標?為達成該目標所需要的獨立狀態為何?為達成這樣的獨立狀態,他們會面對哪些挑戰?獨立以多種形式出現,要取得完全的獨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涉及發展及演化,而完全的獨立狀態其實就是踏入成人期。

對於年紀較小的兒童來說,獨立可能代表兩件事,一為他們在當下環境中的日常自理能力及其對環境的了解,二為在同時提升肢體動作、認知及語言能力。兒童在環境允許下,也能透過動作與感官進行更深入且廣泛的探索。藉由這樣的方法及許多其他方法的總和,兒童能在前述各項主題領域中,學習到更豐富的相關詞彙及知識基礎。

六到十二歲的孩童呢?這些兒童最想追求的是心靈及道德上的獨立狀態。(他們當然在同時也獲得更廣泛的實際體驗及獨立狀態,但在過去這種獨立狀態是透過自然日常事件就能學習到的。)心理及道德獨立狀態不僅止於自理能力,也要能替自己著想;不僅是利用知識(而且不是那些不證自明的知識)為自己著想,同時也需合乎道德規範。因此,這個年齡的特色就是不斷思考所有事物與道德的關聯。

這麼說來,這算是一個發展智能的時期,也正因如此是非常重要的時期。我們發現,就像第一與第三發展階段有類似之處,第二與第四發展階段也有類似之處。第四發展階段為大學階段,蒙特梭利將其視為文明化階段,是文明世界的精華。她認為大學是(或至少曾經是)文化的集中地及文化、知識及認知的傳播中心,因此大學更應該深入了解第二發展階段,因為第二階段是人類發展過程中,最能引導孩童成為熱忱學者與學習者的階段。第二階段的兒童不論心理或生理上都非常強健,是較為平和穩定又一致發展且不分裂的階段。大學應該審慎檢視六至十二歲的階段,因為必須於此階段播下知識、文化、科學的種子才能促使日後的知識性發展。該階段的兒童心理素質強健,他們擁有想像力、推理能力及強大的記憶力,也就是強大的吸收能力。兒童的心智求知若渴,必須得到滋養才能使智能發揮至極,而智能的發展將使兒童身心全體投入。因此,正如蒙特梭利本人所說,第二階段確實是人生中發展智能的階段。


至於想像力以及想像力的使用,蒙特梭利認為這段時期是想像力的敏感期


也就是說,兒童的想像力確實非常強大。但並不代表兒童在第二階段才建立起想像力或智力,想像力及智力早在第一階段就已建立。第二階段是使用想像力的階段。因此問題在於,應用想像力的目的為何?是為現實或虛幻而想像?蒙特梭利重視的是現實,虛幻世界的想像可交由兒童自由發揮,那是他們的個人世界,我們無須介入他人的幻想,亦不必餵養;幻想這件事不需要教。

蒙特梭利也說,在六到十二歲這段期間存在文化敏感期。我們又遇到「文化」一詞,請記得用蒙特梭利的詮釋,「文化」指的是知識及認知。這個階段的兒童追求的是知識與認知。文化敏感期追求的是對世界的認知、知識與運作方法,以及人類社會的運作與相關知識。換句話說,兒童追求的是自然與超自然(supernature)的知識與認知。在這個階段,他們的心智已經展開更抽象層面的思考,開始問問題與推理。蒙特梭利認為這是在心理開始建立抽象概念的階段,認真想想也確實是這樣。首先,兒童開始尋求心智獨立,他們想為自己設想,想自己尋找事情背後的道理並開始自行解決事情。再來,他們想在現實情境下完成上述任務,但這些任務卻又並非具體事項,而是必須在心智中解決的任務。

道德在獨立過程中亦存在。我們知道道德跟意識的關聯,兒童會發展出有道德的意識、要懂得對與錯以及公平的概念等等。蒙特梭利說,這也是第二階段的敏感時期。她也認為,成人因此必須特別謹慎,因為這就是兒童特別脆弱與敏感的階段。

社交方面看來,這些兒童對於同儕會更感興趣,也開始建立起蒙特梭利所謂的「練習社會」(practice society)。這並不是我們所知的「成人社會」,那是青少年階段才企圖建立的。第二階段出現的練習社會,具備共同認同並遵守的社群規則,也有必須共同分擔的工作,由兒童之間相互合作完成。蒙特梭利指出,這種關係帶來新的力量也刺激新的能量產生,能協助形成兒童的理解思考過程,並強化其行為與體能相關工作。

情緒方面,最重要的是對自我的尊重,或說自尊心。這兩者的前提都是能夠自理、能夠為自己著想及能為自己做決定。這也跟獨立有關,兒童理解到自己有處理的能力,也知道自己能幫助他人而非總是處處需要他人幫助。

但是,蒙特梭利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在於他們的心智求知若渴,他們的心智永遠渴求更多的知識及認知。


橫跨各發展階段的間接準備工作


我現在適時說明一下橫跨各發展階段的間接準備工作。為了在第二階段發展健康的道德觀念,兒童就需要在第一階段體驗到愛與安全感。如果未能在早期的第一發展階段時期體驗到無條件的愛及情緒安全感,到了要理解道德及與他人建立關係時,就會發展出一些很奇怪甚至不愉快的情緒。沒有內在安全感的人無法享受、更無法容忍差異性與多元性,這對他們來說非常困難。但差異性及多元性正是我們希望小學階段兒童理解的價值,若非如此,兒童要如何成為世界的公民?再舉一例,第一階段時期越是常與現實接觸的兒童,更能在第二階段充分發揮想像力。

所以我認為要注意的是這樣的驚奇與矛盾。有些準備事項看似奇特,例如以現實為想像預做準備,或以愛為道德預作準備等。但細想後會發現,並非真的那麼奇特或矛盾。


關於「宇宙教育」


蒙特梭利第二發展階段針對六至十二歲兒童時期的教育法,就是我們所稱的宇宙教育。蒙特梭利教育法中只有第二階段能被稱為「宇宙教育」,其他階段都無法如此定義。(零到三歲、三到六歲,甚至超過十二歲以上時期的教育都無法稱為宇宙教育)。「宇宙」一詞恰恰說明該特殊階段教育法與宇宙息息相關。馬利歐.蒙特梭利說過,他與瑪麗亞.蒙特梭利原將該階段教育稱為「大地教育」,也就是與地球相關的教育法,但最終決定地球仍不足以代表最偉大的全面整體。地球也只是大環境的一部分,也就是太空或宇宙的一部份而已。因此,我們稱之為「宇宙教育」。

宇宙教育代表著我們必須採用特定方式介紹前述學科或主題領域。所有學科我們都會教,但不是使用以往學校教育的方式。教導學科絕對必要,因為這能夠滿足該階段兒童智能發展需求的知識,他們想理解世界及世界的運作方式等等。但我們把重點放在世界的運作方式,所以在教育法上就不會將各個學科獨立分割開來;但當然,我們還是會運用個別學科知識來回答兒童放在心裡或具體提出的問題。而我所謂的會運用個別學科知識,指的是不論成人、教材或兒童都會用到。畢竟,如果要說各個學科或主題領域到底是什麼,不過也就是用了特定方式將人類的知識加以分類或排序罷了。如果讓人類的一切努力與發現都能為我們所用,不就太好了嗎?要是在某個既定主題頭銜下面找不到我們要的答案,不妨就轉向其他主題下尋求答案。

再來,為了要引導兒童投入工作與探索,我們知道一定要準備一些特別的故事,也就是所謂偉大的故事、或說宇宙寓言。(我們有許多故事可以跟孩子分享,但只有少數稱得上是宇宙寓言。)我們現在來談談這些特別的故事。像是有一個宇宙與地球的故事,就能與地理學連結。「地理學」(geography)聽起來很專業,但其實指的就只是「關於地球的學科」。從字源角度拆解這一詞就簡單明瞭多了。geo原意為「大地」,字根 graphy 原意為「描述」,兩者結合的字面意思為「對大地的描述」。光是說 geography(地理學)會讓人產生各種與學術性的聯想,但若只是分享宇宙與地球相關的故事,討論地球的組成元素及地球各部位的功能等,感受就完全不同。

我們也有一個故事講的是生命的演化,就能與生物學連結,讓學生探討動植物的生存之道及功能、其為自己及周遭事物所做的事、如何分類、如何與彼此及與大地連結等等相關知識。

我們還有關於人類的故事,當然也就是與歷史學相關。一旦開始探討人類歷史,就得考量兒童對於人類社會及其功能與運作的理解需求。因此還有其他的故事: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的故事、新石器時代人類逐漸安頓下來並轉為農業社會(這與青少年息息相關)的故事、以及文明都會社會中人類開始群居於小鎮或城市中的故事。

語言部分,則有關於文字發展的故事,我們在貝爾加莫(Bergamo)稱為「公牛與屋子的故事」(Story of the Ox and the House)。數學方面則有關於數字的故事。語言或數學(包括算數、幾何和代數)等各主題領域或學科都有其各自專屬故事或宇宙寓言可用來解釋。這很有道理,畢竟這些學科都與人類先天特質有著內在連結。(第六個、也是最後一個故事[或說宇宙寓言]則是「大河流」。這個故事獨樹一格,與其他寓言故事有所不同,而這些故事的順序絕不能調換。儘管如此,這第六則故事卻也是宇宙教育的核心,雖然主要關於生物學,仍與人類/經濟地理及人類歷史高度相關。)

透過這個所謂的宇宙教育法,我們仍能教導各項學科,但卻不拘泥於各學科的分門別類。那麼我們究竟想獲得什麼或達成什麼目標?這套教育法會先從宇宙的故事開始說起,逐步進展到語言及數學的故事;從最全面的角度開始,再一一走向個別學科,也就是各項學科都是大整體中的個別整體。但蒙特梭利法還有另一種從「整體談到細節」的順序原則,兩者不應相互混淆。換言之,在宇宙故事的排序中,後續的故事並不是先前故事的細節。以宇宙這個最偉大的整體作為例子。我們透過講述宇宙故事讓兒童了解宇宙、太陽及地球如何形成。第一則故事稱為「沒有手的上帝」(God Who Has No Hands),這則宇宙故事帶領兒童探討地理,也就是地球的各個不同組成面向:其所隸屬的星系、從各部位組成成分、不同引力、與太陽的關係及日夜現象的形成、四季的形成、以及風雨的成因等等。

在這個故事中,先給了兒童較清楚全面的整體概念,再進而從整體角度探討各主題領域的細節。但後續再講到「生命的故事」(The Story of Life),卻不只是再提供細節而已,反而應將它視為另一個整體。「生命的故事」確實講得比較晚,是因為生命之始必須先有地球的存在,而地球又存於廣大的太空中;但生命也改變了地球,生命本身就是偉大的宇宙創造力。

再回到最初始的問題,我們希望透過這個教育法達成的目標為何?我們確實提供給兒童非常偉大的眼界:先看到最偉大的整體,再介紹了另一個又一個的整體。這些故事如此宏偉且清晰,能讓兒童著迷:心靈受到吸引,腦中每每能夠見到整體概念,情緒上也被感動,感到敬畏與驚奇。這些故事能引發非常深層、熱忱、持續性的興趣,讓兒童發自內心渴望了解更多。兒童的心智能夠投入且專注,感到自己與宇宙、地球及生命等合為一體。

「人類出現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Coming of Human Beings)強調的是人類有何共通之處、是什麼讓人類如此獨特。但我們也需要協助兒童了解,在世界上的不同地區,就會發現各種不同的人類族群。我們也要協助兒童了解人類工作會如何建立超自然社會。隨著人類為滿足需求而努力工作,就會逐漸建立超自然社會,也就是這個人造而我們所居住的世界,這個世界並非自然本身,而是建構在自然之上。這一切都是透過人類工作的力量而建構的(這點對於青少年來說很重要,也符合蒙特梭利認為應該要提供給青少年的)。超自然也是由想法、知識及發現的流通而形成。世界各地的人類族群都有各自的發現,但光是發現本身並無法構成巨大影響,唯有讓所有的想法、發現及創造互相流通才足以構成影響力。流通的開端就是移民,想法隨著人口的移動而跟著擴散;移民最初徒步遷徙,進而透過動物力量遷移。直到今天,想法已可透過非具體的方式傳播;現代人已經不需要肉身從世界一端移動到另一端,在原地就能接獲他處傳來的即時訊息。

宇宙教育以不孤立、不分門別類也不切割的方式教導各學科,讓兒童更能了解並領悟更多知識。兒童能領略宇宙的順序與一致性,理解大自然中的不完美即完美,這代表他們能從宇宙規模上領悟法規與秩序的重要。他們得以領悟不同形式工作的重要性,了解為他人工作或合作的重要性,也能理解萬物之間的相互依存及關連性,這之中也包括人類社會。我必須強調,現今的人類社會就是互相依存的,人與人之間彼此互相依賴。我們必須承認這一點,也協助兒童看清這一點。人類可能必須從心理上建立團結感,但經濟層面上的相互依存確實已經存在。克里夫蘭人民不只是依賴其他克里夫蘭人民才能夠吃飯、移動或做任何事,克里夫蘭人民其實也依賴全美人民及全世界各國人民才得以做這些事情。人不單單依賴自屬國家,也依賴其他國家。光是想想美國境內多少東西都是進口的就能理解這一點。也就是說,所有事物都是從單純社會發展而來,今日社會之間的相互依存度已經高到蒙特梭利將其稱為「單一國度」。我們同屬一個偉大的國度,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事實。蒙特梭利原文稱之為 la nazione unica,我們通常翻譯為人類單一國度。這個概念兒童也能理解,也因此更能理解未來人類和諧共存的可能性。

兒童若要達到這個程度的理解力,且若要滿足他們的發展需求,我們必須將種種主題整合提供給他們,而不是孤立提供。唯有如此,第二發展階段的兒童才能欣賞到人類及自然界的所有面向。我們可以將所有人類都視為我們的貴人:除了現今世上、對我們提供許多幫助的人,還包括過去留下許多成果讓我們承繼的前人。「公牛與屋子的故事」及「數字的故事」(The Story of Numbers)這兩個故事中提到我個人最喜歡的人類繼承概念。現今上百萬人民所使用的英文字母可以追溯到過去三千年以上的歷史。但從來沒有人在使用時想到,你正在書寫的這些字母一開始都是小小的圖案,是由一群人為能快速紀錄而設計出來的符號。我們從那麼久以前繼承並使用至今,甚至後續世代也將沿用。我們所書寫的數字符號也是如此。

這一切代表了什麼?這代表的是主題領域或學科要以特別的方式呈現給兒童:既全面,又有著重的焦點。蒙特梭利將宇宙教育的軸心定義為「宇宙之人」(Man in the Universe),強調要讓兒童心智或感受有焦點、有方向。文化或文化知識會累積而成龐大的知識體。之前提過廣大的生命海洋,這則是浩瀚的知識海洋。這片知識海洋大到兒童需要指引,而其所接受的學科教育方式(運用宇宙寓言)就是指引,使其能在偉大的探索旅程中尋得方向。不論兒童對文化知識的探索多麼廣泛或深入,最初的指引及方向就能讓他把所有的發現整合為一。

宇宙教育就是透過「說故事」來教育兒童的教育法,而第二階段正是適合說故事的年紀。這個年紀的兒童能夠透過故事的分享學習到各領域知識的入門,也開始能夠理解故事背後的道理,而若非透過故事,知識或道理本身是難以理解的。故事能夠讓兒童運用心智能力,也能燃起兒童的想像力,能將故事注入兒童腦中,也准許兒童透過故事探索情緒。最重要的是,偉大的知識及真實道理會在兒童心中播種並發芽,協助他們日後的心理及道德發展。但當然不能光是仰賴故事,也必須透過其他我們所知方式協助兒童發展心智及想像力,所以也有提供兒童各種發展輔助教材,如許多實驗及教具也都能刺激想像力。但如蒙特梭利所說,我們必須講故事給兒童聽,故事可能像童話故事般精彩,但背後卻隱含真實道理。而分享並呈現故事的方式,必須要能夠協助兒童於未來發展階段及探索中,逐漸體會世界運行的真實道理並理解大自然與人類的美好。人類不只是可惡跟充滿破壞力的。一人若在兒童階段被告知人類不斷破壞這個與那個,後果會是怎樣?我認為應該要等兒童較成熟且夠堅強的時候,再來談人類的破壞面。

人類也是良善的,且透過人類的工作也創造出許多美好事物。再說,如果你不斷聽到人類有多可怕與惡劣,你還會想要屬於人類族群嗎?我們希望兒童能在地球及人類族群中有所歸屬,讓他們知道自己本來就會體驗到各種的驚喜讚嘆,以及他們可以感謝大自然、上帝或全人類。因此,兒童能體會到自己屬於宇宙、地球或生命的一部分,更能理解自己是偉大的人類國度或社會的一員。從這個角度看來,寓言的順序就特別重要。要細說歷史時就會發現,從最大的宇宙整體談到個別國家,或是從地區、城鎮、所屬國家逐漸談到世界宇宙,這兩種教育法強調的重點會截然不同。

上述的宇宙教育法確實絕妙,但所有的宇宙寓言及相關探索都能在六至九歲階段就完成,那再來的九至十二歲兒童怎麼辦?我不相信兒童能夠從六至十二歲不斷重複「沒有手的上帝」而不談其他內容。重點來了,我們必須強化小學教育九至十二歲的兒童訓練課程。如果要重視青少年教育,九至十二歲這個階段不是更重要嗎?因此,我要引用馬利歐.蒙特梭利的話。這段文字節錄自「世界之鑰」(Keys to the World)這篇文章,討論的對象是六至十二歲兒童:

個別獨立的學科主題並不會吸引兒童注意,至少在最初期是如此。兒童最初比較希望能夠獲得全面的整體觀念,這是單一或獨立學科主題無法提供的。以植物學為例,如果一開始就告訴兒童,樹葉能用碳和水製造出糖及澱粉,他們絕不會相信,只會覺得糖裡面哪可能有「碳」?但如果能讓他們親眼見到,糖澆上硫酸之後就成了冒著水汽的黑碳,他們就能信服。教導兒童任何一項科目時,為了回答兒童的諸多問題、排解他們的疑慮,必須要借用其他學科的知識加以輔助。這種更整體性的概念會比單一學科主題更能引發強烈興趣。而有了興趣之後,就能讓相關活動更為熱衷持久。

這個案例讓我們看到物理、化學能夠有助於地理與生物學的工作。但馬利歐也曾說過:這種實驗及許多其他實驗,其實都只適用在特定時間點,當兒童對於其他科目中某一件事感興趣時才用來作為輔助說明。但很快的,兒童會渴望得到進一步的知識,於是投入對特定科學的活動,實驗就是其中一部分。

慢慢地,兒童會變得對物理、化學等科目本身感到興趣。馬利歐表示,到了那時候:「學校或兒童家長針對個別科目準備了一些適齡圖書。」我想我們都同意,對於九至十二歲的兒童,我們並不會真的去教物理、化學等科目本身,所以顯然需要在課程裡另外做一點安排。

為強調這一點,我要引用瑪麗亞.蒙特梭利的話。這是一封瑪麗亞.蒙特梭利在 1947 年 12 月 3 日寫給尼諾.波巴(Nino Bobba)的一封信。當時有一群義大利人希望能在戰後時期於義大利設立蒙特梭利教育中心以推廣蒙特梭利教育法,這封信是瑪麗亞.蒙特梭利的回應,而這封信後來於最後一場培訓大會(2004年)上發給所有培訓者。她在信末段寫到「有必要針對六至十二歲兒童成立特別學校。」我在念蒙特梭利信件內容的同時,請各位謹記,這封信算是蒙特梭利晚期的思想,寫於 1947 年,不到五年後她就過世了。「這個學校必須具備特別的物理、化學、生物及地理學等實驗室,讓兒童在研讀書本之外有機會實際操作實驗。這種學校的師資,由中學教師出任會比小學教師來得適當。」這說明了蒙特梭利已經開始尋找專家來教導九至十二歲兒童。蒙特梭利繼續寫道:除了心理學及教程之外,準備在這種學校擔任教師的預備生應該研修過以下學科:數學、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以及語言研究。以上這些學科都應該有一樣的重點,也就是一方面要考量兒童所處年齡階段的心理狀態,另一方面要著重我們所謂「教育的宇宙計畫」。這個宇宙計畫傾向讓所有學科指向一個整體概念(宇宙之人),而反觀今日的教育,不同學科就會被視為互不相關的片段資訊。

*後記:

為避免誤會,我要說明,義大利的中學教師都必須有大學學歷,當然也就會有專門科目的訓練。也就是說,這些教師都已經取得特定學科的專門知識,或取得多種相關學科的知識,並且具備基本的深度研究能力。蒙特梭利認為中學教師會比小學教師來得適任,代表她希望蒙特梭利小學教師就具備這樣的事先準備及教育背景。再者,我們必須記得瑪麗亞.蒙特梭利常說的,蒙特梭利教育的十二歲兒童的知識水準已經領先同年齡者好幾年,也就是說,他們所知已與大好幾歲的青少年相當。

因此,當我在小學階段提到「專家」一詞,指的是蒙特梭利小學教師應具備的事先準備,而非建議要再額外增加一班兒童的教師數量。(若欲更深入探討這個主題,請參考AMI Communications 2006/2中,「專家的角色」[The Role of the Specialist]一文。)


文章出處
Keys to the World: The Second Plane of Education.” Summary of lectures by Mario M. Montessori, Hilversum, Netherlands, 1955,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Camilo Grazzini. AMI Communications, 1998/4, pp. 15-21

文章翻譯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Y2 蒙特梭利文獻翻譯計畫

本文由 AMI Journal 授權 Y2 毅宇未來教育基金會翻譯與非營利推廣使用,版權所有,翻印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