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打造以孩子為中心的教室

專訪啟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創辦人王宗輝老師

課程設計則翻轉了過去以科目、課為單位的限制,而是以綜觀的方式教學,時常融入時事的討論。.JPG

蒙特梭利小學在台灣,守護孩子心中好奇火苗


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中, 6-12 歲的小學階段,開始發展推理性心智,孩子藉由推理、歸納、驗證來了解他好奇的世界,並從中找到自己在世界中想要的位置、選擇自己未來走的路。

目前,全台共有 12 所蒙特梭利小學共學團與機構,學校沒有上下課鐘聲、沒有制式的課本,課程內容除了培養學科基礎能力外,更重視孩子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與自己、他人、世界共處的「生活力」。老師則化身為「引導者」,不再只是教課,而是觀察、支持、陪伴孩子探索世界,讓每個孩子按照自己的學習方式來成長。


啟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打造以孩子為中心的教室


在實驗教育的場域中,我們看見許多關心孩子教育的父母,從各行各業離開,投入陪伴孩子學習的行列,而啟心創辦人王宗輝校長就是其中之一,他放棄軍職的晉升轉而投入教育現場,與妻子錢思敏一同創辦「啟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


座落在大直濱江國小一角的「啟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即將邁入第六年。創校王宗輝校長在 14 年前為了剛出世的孩子開始探索體制外的教育方式,接觸了蒙特梭利尊重孩子理念,更主動擔任志工家長深入參與蒙特梭利小學教學,甚至在 2013 年自費前往美國接受小學師資培訓,回國後, 2015 年先在大直租用大樓一樓開辦「啟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直到 2018 年才順利進駐國小租用教室。「我們希望打造一個可以引領孩子認識世界、對生命感動,充滿熱情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在這裡,按照他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習進度來成長。」王宗輝校長談到創立的起心動念。


保留孩子的自主學習空間


蒙特梭利的課程不同於一般小學以科目與時間切割,保留了更多讓孩子自主學習的空間,老師則化身「指導者」,在孩子的身旁觀察與陪伴,「老師最重要的工作是觀察孩子,了解並支持孩子的成長。」王宗輝校長點出老師的核心角色。


在啟心的一天,早上老師會引導孩子思考今天要做的事情,可能是延續昨天未完的討論、或是開啟新的學習工作;中午一起用餐,接著到操場戶外活動。下午則從閱讀開始,體力好的高年級生可以延續上午的工作、展開新學習或沉澱反思,低年級孩子寫寫學習日記,最後配合小學一起清潔打掃環境。


課程設計則翻轉了過去以科目、課為單位的限制,而是以綜觀的方式教學,時常融入時事的討論。舉例來說,談到歷史課,傳統是從古文明談到近代,而在蒙特梭利小學,學生則是選定想研究的歷史人物或事件,製作專題,將專題結果共同張貼在牆上大大的時間軸。整學期下來,教室中每位孩子都能夠更宏觀了解不同地理位置、歷史人物與事件彼此之間的關係,從中觀察到歷史事件的前後發展脈絡。


混齡教學更能相互學習


此外,蒙特梭利小學採用混齡教學,因為沒有成績的比較,孩子們更能無私地彼此學習、合作,發展出獨立、自主的性格,例如高年級主動教導低年級生都是教室內常見的風景。即使面對學生間的衝突,老師也不刻意介入評斷,而是引導孩子去理解彼此。


許多家長會擔憂:太自主是否會讓孩子偏好學習擅長的科目?「課業很重要,但我們更在乎孩子的發展。孩子的內在被關注與滿足後,好奇心才會長出來。」王宗輝校長強調,學生每天的身心狀況都不一樣,蒙特梭利不勉強孩子每天都要齊頭式地學習每個科目,老師則會每週觀察紀錄,適時現身,有技巧地引導孩子去學習不擅長的科目,守護孩子心中的好奇火苗。

IMG_8295.jpg

王宗輝校長更期待培養出能與地球共處的孩子。他帶著學生主動整理教室旁的生態池,眼神發亮的道:「當我們簡單清理過後,鳥就飛下來了,孩子總喜歡坐在生態池旁邊等待這一刻的來臨。」這個體驗,孩子有了清理的動機、知道環境維護的重要,更鼓勵孩子照顧身邊的動植物,教室內從烏龜、刺蝟、鸚鵡到變色龍,教室外綠意盎然,處處皆是學生的綠手指。啟心還會固定帶孩子到陽明山上的小農場農作;每學期還有露營活動,從活動安排、露營所需成本、收費,都由學生討論規劃。未來,王宗輝校長期待啟心每年能穩健增加各年級的學生人數並持續找尋願意陪伴孩子的老師,讓更多家庭有機會接觸蒙特梭利教育。

文 / 李宜芸.圖 / 啟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團體
本文內容節錄自 Y2 未來教育 — 2019 年度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