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聊 EP.119】從社會學角度理解 ADHD feat.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曾凡慈

(Photo by Stephen Andrews on Pexels)

如果在公共場所看到孩子出現不符合社會常規的行為,像是情緒大崩潰、說話內容不合宜、身體停不下來等狀況,你第一個反應是什麼?會不會在心中默念「爸媽怎麼都沒在教」或是「這小孩怎麼那麼奇怪?」但如果眼前的孩子從外表看起來有可能有發展遲緩,你對狀況解讀會不會不同?

我從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網站的一篇文章:撕掉污名標籤!看見ADHD 啟示與親職與教育困境,認識今天要與我一起聊的曾凡慈。凡慈是「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的副研究員,長期投入「醫療社會學」的研究,並從社會學的角度探討「隱性障礙」在教育場域如何被醫療化、標籤化,以及父母面臨的難題。今天我們就由 ADHD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做切入點,邀請凡慈與我們分享她的觀點。


想聊來賓

Photo credit: 中研院研之有物

曾凡慈
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

我的學術興趣主要是透過醫療社會學、科技社會學、障礙研究與性別研究等視野,來深化我長期關注的理論主題:人類正常性的社會建構與治理,及其對我們當代世界與生而為人的影響。

過去投入的經驗議題包括嬰幼兒早期發展、兒童青少年的精神疾患與社會受苦,以及相關的照護工作。期待研究作為一種對壓迫性主流規範的介入策略,指認並鬆動那些支撐其後的社會機制與文化條件。


媽很想聊~PODCAST 收聽連結

歡迎訂閱我們,即時收聽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