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規範,不是製造衝突

(Photo by Monstera on Pexels)

對談人/媽很想聊 Cynthia、牧村親子共學教室創辦人何翩翩

談到蒙特梭利教育,一定會提到「自由」與「紀律」,然而這也是許多家長感到最難以拿捏的地方,尤其在培養孩子自律的過程,隨著孩子年紀增長,在規範的建立上開始有不小的拉扯,到底要如何溫柔並堅定地執行規範?

牧村親子共學教室創辦人何翩翩,是紐約大學幼教碩士,也是國際蒙特梭利合格教師,曾擔任蒙式幼兒園園長十餘年,建議將建立規範,視為與孩子「分化」的過程,在陪伴孩子邁向獨立的同時,其實也讓父母有機會再次成長,發掘自我。


執行規範不是製造衝突

父母訂定清楚的規範,最重要的目的是讓孩子能在規範中,擁有選擇的自由、體驗選擇的後果,並從中培養起自律,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學齡前的孩子,因為父母的期望值相對較低,因此在規範的執行上,即便孩子無法順利達成,還是可以溫柔有耐心的提醒;但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親子間在規範上的衝突就會越強烈,父母想堅持自己的規範,卻難以溫柔執行。

這樣的狀況事實上是父母要去覺察的。規範的來源是因為父母覺得從社會、團體、文化的角度出發,孩子需要學習如何遵守這些規範,但何翩翩也提醒:「在教養的過程,會需要常常重新檢視這些規範是否合適,隨著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或狀態,也可能這個規範會帶來負向的效果,若今天孩子來挑戰的時候,也是一件好事,因為規範可以有調整的可能。」


【延伸閱讀】
兒童的自我建構與成年人的角色


溫柔地進行分化,堅定地執行規範

談到規範的執行,就要提到父母心態的預備,必須從「幫助彼此分化」的心態出發,何翩翩表示:「父母跟小孩一定要經歷分化,孩子跟爸爸、媽媽分離,長成獨立的個體,一步步走向屬於他自己的人生道路。」基於這樣的認知,父母可以將「規範」視為協助孩子的「鷹架」,是幫助孩子邁向獨立的一部分。

說來簡單但做起來卻一點也不容易!身為兩個小學階段孩子的母親,Cynthia也分享自己在執行規範的困難:「我有時候看到我的小孩越來越成熟、長出跟我不一樣的自己,我會有點開心,但同時又很矛盾,因為管教的時候,又希望他服從我設定的規範。」對此,何翩翩也分享幾個心法:

  • 從團體角度檢視規範標準

    以個人的角度出發,有時會難以拿捏到底要多嚴厲、規範的框架要到哪。然而從社會或團體的角度出發,從「尊重」團體切入,規範設定上就可以針對團體的權益為基準,在與孩子討論與調整後,孩子對遵守規範的意願也會提升。

  • 釐清責任與設定配套

    孩子違反規範時,要先釐清問題的歸屬,如果家長的責任都有做到,那就是孩子的問題,針對孩子的問題要給予界線,比如吃飯不專心,可以設定用餐時間結束就把飯收走的限制,讓孩子承擔肚子餓的結果。

    但此時其他家人也要共同執行這個限制,如果一會阿嬤切一盤水果過來、一會爸爸給孩子一塊蛋糕,孩子就不能體驗這個(肚子餓)的後果。因此家中成人必須互相配合,執行相應的配套。

  • 退一步,接住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未遵守規範,自然要承擔後果,在這個循環裡,他才可以深刻體悟自己選擇的結果。父母此時如果用教訓的方式介入,反而會帶起孩子對父母的情緒,容易失焦之外,孩子也會複製這樣的方式,作為跟父母溝通的模式。

    孩子有時也需要慢慢學習消化自己的情緒,這不是我們在旁邊告訴他們「沒事了、不要哭」就能做到。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不要怕給孩子犯錯的機會,當孩子自己經歷完或尋求協助時,我們要能穩穩地接住他的情緒,再回來與孩子進行討論。


善用自我覺察,制定對雙方都合理的規範

規範的合理性並不是絕對的,依據孩子的年紀、氣質、個性等等,都會需要調整。藉由等待與觀察孩子的行為及情緒反應,父母可以重新檢視目前的規範是不是還有其它調整的可能,而不是在第一時間就起衝突。

陪伴孩子學習自由與紀律,邁向獨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對父母來說,規範的建立、執行、與調整,也是一個自我梳理,重新覺察自我的機會,透過這樣的過程,父母能更緊密地與孩子經歷生命的每個階段,成為彼此的養份。

文字編輯/蔡伃婷


本文整理自【想聊 EP.69】,歡迎前往收聽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