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真誠的做自己嗎?

( Photo by Blue Bird on Pexels )

情緒有時會顛覆我們的善意,讓我們為了個人利益,多過於為了我們服務的對象去做事,而生活中各種行為,都取決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師生關係好壞與否,會影響教學品質,就如同親子關係,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育兒生活,當彼此有了愈來愈多互動,感受與情緒也會隨之產生。因此,成人在與孩子的關係中,能否「真實」或「真誠」,才是關係的重點。


滿腹熱忱,卻在教育現場服務多年感到灰心?

(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 )

有人說,自我認識必須透過批判性反思,質疑自己信念的來源及價值觀,思考這種生活風格是否適合自己,並選擇改變或堅持信念。批判性反思,其實是非常理智的分析,但很多時候,在與孩子相處時,成人可能會從互動中感到自身能力或人格被攻擊,並不自覺洩漏了許多自己未曾發覺的心緒。

而這些憤怒、怨恨、煩躁等情緒,皆能輕易阻礙成人的理智。甚至,還有人因此會對自己的教學感到挫敗,或對學生產生負面情緒,進而在看待「教育」這件事時,感到無比灰心。

其實,教學中出現的情緒,也可以反映成人對自我認知的重視,過程不禁會害怕自己被群體排斥、被認為無能,開始懷疑或喪失自我認同,但這確實能幫助一個人養成「真實性」。透過當下發生的狀況,成人可以重複看見自己生命中其實有一種固定模式,例如∶需要被學生喜愛、需要被認定是位有能力與關懷的老師,以及想透過教學創造改變,感受到自我的價值。


以灰心為契機,真誠面對內心

(Photo by Helena Lopes on Pexels )

心理學家榮格說過:「我們必須透過探索潛意識,來深入理解自己,如此我們才能成為一個內外完整的人。而潛意識的探索,無法依靠邏輯思維,而必須仰賴創造力與想像力。」

因此,我們可以透過以下 4 種方法,深入挖掘潛藏於心、從未對人說出口的情緒秘密:

  1. 用日記觀察自己真實的情緒案例
    盡可能完整與細膩的敘述當時發生什麼事,以及重新回溯此經驗時的感受,別害怕這樣的內在探索會帶我們看到不想看到的部份。

  2. 用故事、書或文章,來比喻實際發生的狀況
    比方說:在工作裡感到孤單時,就像在打藍球選隊友,最後一個被選中的感覺,彷彿一個很想得到愛與接納,但卻被拒絕的孤兒。

  3. 閱讀生命故事詩詞,感受人生的掙扎體悟
    從他人故事,深入思考自己的人生,看故事時,旁邊也可以隨時放一本筆記本,並用第一種紀錄真實案例的方式去解析情緒

  4. 發揮幻想,以第三人稱視角創造故事

    設想角色在人生議題上的抉擇,並從旁觀察哪些情節會讓你產生情緒感受,紀錄下過程,理解這個故事如何反映你自己。


要成為一位對自我認同與真實性有深度理解的老師,其實是個需要投入很多時間,智力與情緒能量的承諾。我們記得要帶著尊重、好奇、謙卑與愛,來參與探索自己內在世界的旅程。

到了那時,你就可以成為你自己。

Podcast 腳本/Cynthia
文字編輯/詹玟諭


本文整理自【蒙特梭利小短篇 EP.30】,歡迎前往收聽更多精彩內容!



參考資料

Dirkx, J. M. (2006). Authenticity and imagination.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111(F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