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摘錄自 1939 年五月十二日由菲比・柴爾德(Phoebe Child)小姐代表瑪莉亞・蒙特梭利博士,於女校校長協會之教育委員會上發表之演說。本篇英文演講可以視為《從兒童到青少年》篇章中「大地之子」(Erdkinder)教學模式的摘要,此翻譯為較為粗略的版本,其官方完整翻譯版於同年發表。
>> 延續中學教育的改革(中)
擬定教學大綱
每日工作順序的安排極其重要,一開始可以先實驗適合的順序,但之後必須發展出更有系統的安排方式,並且每天按表操課。這個過程中,會不斷浮現不同的需求,只要能一一解決,最後就能協調出合適的安排。
不能忘記的一點是,雖然學生參與工作很重要,但青少年也有對於獨處和寧靜的深層需求,這樣才能發展他們潛藏的心靈力量。
在擬定教學大綱時,整體的內容規劃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表達能力,透過練習和他人協助,幫助學生發展人格,克服成長所遇到的困難。為此,老師可以準備各式各樣的藝術習作,有些可以讓學生獨力完成,有些則是必須仰賴小組合作,讓學生得以發揮藝術創造力、語言表達能力,同時激發想像力。
第二個部分則是要在精神發展上,滿足學生的基本需求,我相信這些需求是人格塑造的動力,能使孩子的心靈得到成長。這項幫助發展的教育,將為學生的品格打下堅實的基礎,內容包含三個主題:道德教育、數學、語言能力。
道德教育能夠幫助心靈達到平衡,若是無法在心靈上達到平衡,生活中的大小事都會受到影響,這就好比說,人體一旦喪失平衡感,就可能會站不直,甚至陷入無法移動的窘境。
數學的重要性則在於,現今人類的知識發展並不再只從自然出發,更注重數學推演。如果孩子缺乏數學教育、不去開發數理能力,就沒有能力理解、參與現代社會特有的先進發展。其實人類本來自然就會使用數學,喜歡測量和比較。既然數學如此重要,學校就要用特別的方法來講授,運用各種教具表達抽象概念,讓學生全面理解數學原理。
語言能力的養成亦是精神發展的一部份。對話是人類表達想法時,很自然的一種方式,能幫助彼此互相溝通、理解。以前或許學會一種語言就已足夠,但現今社會通常會希望學校能培養學生正確讀寫多種外語的能力。
實務經驗是基礎
為使個人順利融入當代社會,教學大綱的第三部分是理論知識和實務經驗。課程內容包含地理、生物等課程,讓孩子認識地球、動植物,也會在物理、化學、機械、工程等課程中教導孩子,人類文明是如何建構而成,又是怎麼進步到現在的樣貌。這些課程必須教授正確的科學原理,並結合生活常識,這樣才能讓孩子透過觀察與實驗來驗證所學。有此基礎,學生將來出了學校才能理解更複雜難懂的道理。
學習機械操作應為教育的一部分,學校也應該提供尺寸適合青少年操作的機具,讓他們可以學習如何拆解、組裝、使用、修理這些機具。從哲學角度來看,機械能夠幫助人類超越自身的限制,因此人類只有靠著發展科技才會進步。如此能激發人類的潛能,讓人企求實現文明的偉大。我們應該讓學生熱愛科技,如同熱愛國家和信仰,因為現代科技的進步為人類開啟了一扇窗,在這樣嶄新的世界裡,科技成就了全人類的團結共榮。
最後要來談談歷史學科。老師在教授地理大發現和科學革命的歷史時,應同時交代清楚事件的發生背景和後續發展,有了前後的比較,學生才能了解人類是如何透過每一次的新發現,發展出更加進步的人類文明。
除此之外,歷史也展現了地理環境對人類的影響、不同種族間的差異,以及特殊文化的融合。在學習各帝國間的戰爭,以及帝國如何征服其他民族時,必須了解當時的價值觀和道德規範,也要考量宗教信仰和愛國主義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歷史也應讓學生學習到,人類發展至今,已從過去單打獨鬥、暴力相待,到現在學會連結獨立個體,建立更廣大的社會群體。
我們也要讓學生特別去了解各國的時事和法律制度,學習其中優點和道德準則。在制定各科教學大綱時,不是把基礎知識都教給學生就夠了,而是要涵蓋當代研究和思維,將最新、最適當的研究結果融入課程當中。青少年身為現代社會中的一份子,卻沒時間學習對他們而言最切身相關的議題,是現行教育體制的一大缺點。
身心靈發展須相輔相成
所以簡單來說,我的想法是這樣的:
中學教育應全面採用寄宿學校的形式。寄宿學校一部份的經費需要自籌,結合度假中心、大專院校以及修道院的各種優點。我想有些人可能會說:「你不是說學生已經承受太多課業壓力了嗎?那他們怎麼有精力完成你規劃的所有活動,同時還讀更多書呢?」我的回答如下:
「假設有一群人不會走路,只會用單腳跳來移動。你可能會建議他們不要只用一隻腳,學習用兩條腿走路會比較輕鬆。」但他們可能會說:「你懂什麼?我們光用一條腿就夠辛苦了,竟然還要我們用兩條腿走路?」
同樣的道理套用在教育上也是一樣的,與其讓學生按照現行的體制學習,不如讓他們過充實的生活,或許還容易的多。其實,身、心、靈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若我們過度強調發展特定能力,可能會導致青少年發展出不健全的人格。這麼一來,就無法達成我們教育的目標。
可能有人會批評這樣的計畫不切實際,但我還是希望大家能肯定我們的理念。其實要在中學實施蒙式教育不像當初施行蒙特梭利幼兒園(Casa dei Bambini)那樣,不需要思想上的大改革,我提出的教學法只是延續蒙特梭利幼兒園的先例罷了,因此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什麼偉大的教育家或哲學家。
實際上,是孩子們讓我看見人類心理的真實樣貌,是孩子們建構出現在的蒙式教育,是孩子們完成了這整個計畫。我相信,如果蒙式教育可以從幼兒園延伸到實驗中學繼續實施,在青少年身上的成效將會不證自明。
文章出處
Montessori, M. (1939). The Reform of Secondary Education. Communications - Montessori and the Adolescent, 2011/1-2, 79-86 Copyright © The Montessori-Pierson Publishing Company CV, 2019 (https://montessori-pierson.com).文章翻譯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Y2 蒙特梭利文獻翻譯計畫本文由 Montessori-Pierson Publishing Company CV 授權 Y2 毅宇未來教育基金會翻譯與非營利推廣使用,版權所有,翻印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