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教育

實驗教育成長趨緩?你沒看到的新浪潮,正一波一波興起

獨立評論/作者:陳怡光

日前,有媒體以參與實驗教育的學生人數成長趨緩、學生畢業後選擇創業和就學的進路與實驗機構原本預期成效不盡相同等理由,提出對實驗教育的質疑。

事實上,實驗教育方興未艾。今年除了有更多類型的實驗教育機構在籌設中,明年還有全國第一所數位實驗大學要開辦。我認為除了「實驗教育學生最後又回到體制」的說法,媒體其實可以用更宏觀的角度,來報導實驗教育的發展趨勢。

實驗教育在台灣分成學校型態和非學校型態兩大類,在學校型態之下,又分為公立、私立和公辦民營三種經營型態。而非學校型態也有個人、團體和機構等三種不同取徑。「機構實驗教育」只是其中一種,但由於其辦學門檻比學校型態低,營運上又比個人和團體更接近傳統學校,因此吸引不少有特定教育理念的非營利社會團體投入辦學。

像是財團法人基督教聖道兒少福利基金會,從5年前開始提供兒少家外安置對象課後陪讀,逐步發展成為有自學功能的安置中心,到去年成立實驗教育機構,由基金會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來陪伴國小到國中的安置童學習,未來還會延伸到高中階段,打造一種整合實驗教育和社會福利的12年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是全新的嘗試。

另外,毅宇未來教育基金會則打算結合蒙特梭利中學教育、社會企業和地方創生,以籌設實驗教育機構為核心,邀請社會企業一起創業,在地方上同步注入教育和產業兩股新血。他們的目標是建立結合教育、產業和社區發展的複合式新型態實驗教育,目前正在尋找合適的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