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教育

學校如何規範青少年手機使用?蒙特梭利這樣做

親子天下/作者許家齊

流傳百年,培育出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谷歌創始人布林與佩奇,大提琴家馬友友等人的蒙特梭利教育,怎麼看待手機這個科技物?美國哈德森蒙特梭利中學校長亞當這麼說:讓國中生更專注於與人互動,才是學習的重點。

青少年用手機容易沉迷於手遊、社交軟體,一不小心就養成手機癮,但手機的功能多、互動性強,也可以是助於學習的工具。談起手機、總是有各種面向的爭論,怎麼做對學生比較好,也是許多老師的困惑。

3月初,由國立政治大學蒙特梭利全球影響力計畫,毅宇未來教育基金會與台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共同主辦的「以場域為本的蒙特梭利青少年教育」工作坊,邀請美國哈德森蒙特梭利學校中學校長亞當‧雷得(Adam Ladd)與該校國中部人文科老師凱莉‧雷得(Kelly Ladd)分享蒙特梭利中學教學經驗。

流傳百年,培育出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谷歌創始人布林與佩奇等人的蒙特梭利教育,讓許多人好奇。國內的蒙特梭利教育多停留在幼兒、小學階段,而這次的工作坊以蒙特梭利青少年教育為主題,也吸引了台灣各地的蒙特梭利教育工作者。

工作坊的提問環節相當踴躍。其中,學員接連提出了幾道「手機題」:蒙特梭利教育會讓孩子用手機嗎?有沒有可能將手機融入到蒙特梭利系統裡?除了要孩子把手機收起來,還有什麼更好的引導方式 ?講師回應了在蒙特梭利中學的做法與身為蒙特梭利者的教育觀: 


1. 控制青少年使用手機的時機


在哈德森蒙特梭利中學,校方會控管學生的手機使用時機。學生可以攜帶手機,但是到校後需要將手機關機並鎖在櫃子裡。亞當指出,當學生對螢幕連結太深時,會影響到他們對其他事情的注意力,更形容中學生使用手機會是個「災難」,他表示學生常是手機的消費者,像是玩snapchat、instagram,而非創造者、透過手機做有意義的事。

蒙特梭利將兒童發展為成人(0~24歲)的過程分為4個階段,並歸類出孩子在每階段不同的心理特質、智力與體能發展等。亞當認為,國中生接觸手機還太早,應該等到高中,因為就發展來看,高中生的大腦較能做出明智抉擇,這時便能引導他們如何在有限度的時間內使用手機。 (看更多:哈佛大學研究:關鍵不是幾歲給青少年手機,而是有沒有做到這9件事


2. 別讓手機取代與同儕的互動


凱莉介紹,哈德森蒙特梭利中學過去在校外教學時,學校會租舊式、無法連網的貝殼機讓學生連絡用,但現在已經租不到貝殼機了,因此今年的校外教學,校方將首次讓學生攜帶智慧型手機,不過也只能放在包包裡、參觀時不能使用,晚上老師也會把手機收回來保管。

亞當說明,校外教學想設計給孩子的學習環境,就是希望學生能夠離開家庭生活,並且與同儕互動,但如果有手機介入,學生就能和其他人連絡、心思不在當下,如此一來便會佔用與同伴真切相處的時間。


3. 移除手機,讓孩子練習專注與投入體驗


手機的「方便」用途,像是可以用google map查地圖、拍照做紀錄等,或許不是蒙特梭利老師們在教學時的第一考量。就像相較用google map,亞當會讓學生在校外參觀前先畫出地圖,培養學生的方向感與地理位置關係。他也提到,實際上路時,學生應該要靠著自己畫出來的地圖來走,而非讓google map告訴他們哪邊要左轉、右轉。

亞當舉例,先前他帶著學生到紐約校外教學時,發現學生走錯路了,但他容許學生們犯錯,「除非我們可能會錯失百老匯的秀,不然就讓學生理解自己走錯路、再做修正。這樣當然不方便,但他們必須要有這樣的體驗,專注投入去做這些事。」亞當如此說。


4. 須訂定手機使用規範


不只亞當,也有其他的蒙特梭利學校建議讓孩子晚一點再接觸科技。美國伊利諾州的一所蒙特梭利學校Forest Bluff School在學校網站上發布一篇蒙特梭利對青少年使用科技的指南。

內文指出,有太多青少年的父母苦於孩子對科技上癮。文章提及,高中生較有能力能夠面對抽象的科技世界,經過學校的中學教育,學生對於溝通的線索與如何精確表達有些經驗了,高中時也比較能夠判斷虛擬世界的訊息。校方也建議父母給孩子手機或電腦時,將這些科技工具定位成是學習的工具,與孩子訂下使用的規範。(看更多:智慧型手機愈用愈憂鬱?5建議幫助孩子放下手機

參與過蒙特梭利中學課程培訓的台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計畫主持人、政大教育系副教授鄭同僚說明,蒙特梭利教育著重孩子的感官發展,會避免他們被聲光刺激較強的外物吸引,因為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就無法深刻運用感官感受與外在的互動,也會影響到孩子的注意力。

蒙特梭利教育者對於手機的看法,也許不太會受青少年歡迎,但暫緩手機使用的用意,仍是希望讓學生建立真誠互動,打開感官,豐富生命體驗。


【報導截圖】

面對青少年情緒風暴,蒙特梭利中學這樣做

親子天下/作者許家齊

台灣主打「蒙特梭利」教育的幼兒園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大眾對蒙特梭利的印象也多半是幼兒教育。不過在國外,已經有許多蒙特梭利的中學。這個流傳百年的教育法,如何伴隨著青少年「轉大人」、渡過混亂青春期階段?

「青少年每天可能有不同的情緒,因此老師們會隨時關注學生,問他們:你是不是有什麼話想說?老師會讓學生知道,如果有需要、隨時都有人願意伸出援手」。美國俄亥核州赫雪蒙特梭利學校(Hershey Montessori school)高中部主任蘿莉‧伊維克洛克(Laurie Ewert-Krocker)這樣說。

11 月 10 日,毅宇未來教育基金會與政治大學「MGI 蒙特梭利全球影響力計畫」基地合作,在政大舉辦「亞洲蒙特梭利教育週─青少年的社會實作」論壇,邀請蒙特梭利青少年教育專家分享。

論壇中,兩位蒙特梭利的資深教育者、以及一位受蒙特梭利教育長大的學生透過自身教與學的經驗分享,蒙特梭利的特色: 尊重、教導孩子自由與責任、動手做、給孩子發聲的機會等,在中學教育同樣能展現,而面對正值青春期的「刺蝟」少男少女,蒙特梭利的老師也有一套教學心法。


處理青少年情緒衝突,正是成人的責任


這場蒙特梭利論壇來了超過兩百位聽眾,有許多蒙特梭利的老師、實驗教育工作者,孩子正在就讀蒙特梭利學校的家長,更有許多來自國外,如菲律賓、泰國、新加坡、澳洲、美國等地的教育工作者,整場論壇進行問答相當熱烈。

一位親子共學團教育促進會的成員、同時也是長期帶孩子自學的家長提問,她發現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內在有許多衝突,因此好奇蒙特梭利教育如何看待青少年的內在衝突。

講者蘿莉‧伊維克洛克(Laurie Ewert-Krocker)是美國俄亥俄州赫雪蒙特梭利學校的高中部主任,她有經驗的說:「50 個青少年聚在一起的時候,一定會有一天、其中一個人會大爆發!」引起許多觀眾會心一笑。

蘿莉表示,青少年時期正是一個人的成長時期、也是「創造」時期,因為孩子的大腦要重新建構世界,每天都會有許多不同的感觸,蒙特梭利的老師們深知青少年正經歷這樣的狀況,因此會對學生保有耐心。


面對青少年情緒,蒙特梭利教育這樣做


1. 隨時關心學生:
蘿莉表示,青少年每天可能有不同的情緒,因此老師們會隨時關注學生,問他們:「你是不是有什麼話想說?」老師們和每位青少年每天都有一對一互動機會,藉此關注他們的生活,讓學生知道,如果有需要、隨時都有人願意伸出援手。「我覺得這就是教導青少年的成人的責任。」蘿莉說。

2. 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蒙特梭利教育鼓勵青少年表現自己的想法,因為這同時也是在表達情緒與生活經歷。蘿莉指出,一些蒙特梭利學校的校長會將「自我表達」當成是課程重要環節,蘿莉任教的赫雪學校也有這樣的課程設計,像是透過戲劇、音樂,美術,讓學生表達意見與情緒。

3. 教學心態的調適:講者麥寇‧華斯基(Michael Waski)是一所蒙特梭利高中的數學老師,擁有超過17年的教學經驗。麥寇指出,處理青少年的各種情緒本來就是大人與青少年相處的責任之一。如果教書對象是青少年,就應該要預期到學生會有許多想法,老師不能只覺得把自己份內要教的課程教完就好,「如果你是青少年的老師,他們有些狀況是需要隨時放在心上、這可能比科目更重要,因為青少年化解心結的過程,其實就是他的學習過程。」麥寇說。


蒙式國高中特色:著重動手體驗,與社會互動


兩位資深蒙特梭利教育的講者也分享蒙特梭利的中學課程設計,翻轉許多人認為蒙特梭利多是適用於幼兒教育的想像。

蘿莉分享,赫雪中學課程採整合式專案設計,著重讓學生動手體驗,例如歷史導向的人文課程,學生透過角色扮演了解歷史人物;在整合式數學課程,學生應用所學研究周圍環境的物種數量。學生還做起小型生意,辦市集,販售蜂蜜、楓糖漿等自製產品。

赫雪高中部和中學階段的教學目標又有些不同。蘿莉表示,15-18 歲的青少年正在構築自己的世界、也想了解外面的世界,因此學校在設計課程時會著重讓學生與社會互動,蘿莉分享:「不管是科學還是人文課程,我們問的問題是:你所學的知識如何運用到環境?你對環境不滿是因為什麼?要解決這些問題、你需要什麼?對老師來說,相比灌輸知識,更要讓學生知道他們需要學什麼以面對日益困難的世界。」

高中部的課程與在地密切結合,像是研究當地的歷史、環境等,再將學生的視角拉到世界,因此赫雪的高中生學習議題多元:科學課程研究水資源、氣候變遷、能源議題;人文課程探討移民、槍枝暴力、政治、經濟等議題。學校也會找來領域專家如法官、律師、石油專家等入校分享,或是帶學生到他們的工作場域參觀,讓高中生進一步與社會接軌。

麥寇介紹,蒙特梭利教育特別的是把教學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任務與挑戰的邀請」、第二階段是「獨立工作」、第三階段則透過直接或間接的評量來「呈現」。相較於一般學校採取老師教完課、緊接著就考試驗收的模式,蒙特梭利更注重在評量前讓學生有獨立研究的過程。

他舉例,一堂人文課,老師會先帶著學生思考,過去也有人想改變世界、他們怎麼做?完美的世界會是怎麼樣?先給出一些關鍵資訊引導學生。接著學生便開始做研究,有人提出自認為完美的憲法、有同學考量環境因素來制定法律。最後的「呈現」階段,學生則邀請學校、社區的人來聽他們做簡報。

「你會發現,學生學的領域複雜且深入,會對世界上的問題有進一步的認知與產生同理心。所學與社會息息相關,所以他們的學習力非常強、也很用心」蘿莉說。

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計畫主持人、政治大學教育系副教授鄭同僚,今年暑假曾赴美國赫雪蒙特梭利學校交流。鄭同僚觀察,赫雪的學生相當自主也很有自信,一位高二學生說:「這邊的孩子到哪都不怕。我們除了學會事情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們知道怎麼學習」,讓鄭同僚印象深刻。「自主學習的能力、我看到蒙特梭利在這方面很強」他說。

從幼兒園到高中都接受蒙特梭利教育、現為大學生,也在小學擔任科學課實習老師的麥克斯‧舒伯特(Max Schubert)認為,蒙特梭利教育會讓學生覺得自己很有能力,就像小學時,若是有天災,他與同學就會開始捐募款賑災,認為能夠盡一份改變的力量。「蒙特梭利教育執行的正確的時候,學生會成為終身學習者、認為自己可以改變世界。」麥克斯如此分享蒙特梭利帶給他的影響。


【報導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