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天下

公立學校也可做蒙特梭利教育?第一線教師體驗蒙式教學現場

圖片僅示意,非當事人。黃建賓攝

圖片僅示意,非當事人。黃建賓攝

親子天下/黃怡菁報導

實驗教育三法通過五年,各種類型的實驗教育在台灣開枝散葉,公立學校也開始感染這股風氣,興起一股實驗教育公共化的討論。毅宇未來教育基金會與 TMEC 臺灣蒙特梭利教育基地,日前共同舉辦為期三天兩夜的蒙特梭利教育公共化體驗營,除了討論蒙氏教育的內涵,更邀請全台有意實踐蒙特梭利的公立學校教育工作者參加,他們也參訪蒙特梭利學校,實際了解教學樣貌。不少老師對蒙氏學生的最大好奇是:如何做到自由及自律的學習?

8 月裡的校園酷熱難耐,就連迎面吹來的風都是熱的,在體感溫度逼近 38 度的夏日裡,啟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的學生正在風雨走廊上做瑜珈。

只見眼前的低年級學生圍成一個圈,在瑜珈老師溫柔的指引下,輕輕的伸展自己的身體,「想像你自己是樹苗,要札根在地上,」一個個認真的小小身軀,正想辦法在土地與世界中,建立自己的連結。

往校園深處走去,只見教室門口擺滿各式植物,走廊上還擺著課桌椅,兩位中年級學生坐上面,正你一言我一語、開心的討論著功課。孩子的笑聲、熱衷於學習的神情,為酷暑帶來幾絲沁涼。

「咦,現在不是上課時間嗎?他們怎麼不在教室裡學習?」身旁的老師突然發出的這句疑問,將記者拉回現實。然而,即使走進教室,也不見老師教學的畫面,反而是幾個學生盤踞在角落,有的正在閱讀小說、有的則在翻字典。

毅宇未來教育基金會與 TMEC 臺灣蒙特梭利教育基地,日前共同舉辦為期三天兩夜的蒙特梭利教育公共化體驗營,邀請逾 60 位來自全台的公立國中小教育工作者前來認識蒙特梭利教育,以及蒙氏教育精神如何落實於學生的學習過程裡。

「在我們的教室裡,學生可以自主決定他想做的任何『工作』,」啟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機構創辦人王宗輝說,在蒙氏教育裡,沒有分明的學科、沒有上課時間的嚴格規定,更不會有老師站在台前教學、告訴學生做什麼的場景出現。

教室環境,也令人印象深刻。天花板上,懸掛著太陽系的各行星;牆上則貼著跨越生物、文明歷史、地理等領域的專題報告,這一切,都是由學生自己所製作。「我們還有養鸚鵡,有時候牠還會飛到學生的肩膀上,」王宗輝手指著一旁的鸚鵡說道。

如此自由而不設限的學習氛圍,在公立學校裡的確很難看到。

▲ 蒙特梭利強調預備好的環境,所以教室內會提供豐富、多樣的教具及動植物,讓孩子在環境中學習。啟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機構提供

▲ 蒙特梭利強調預備好的環境,所以教室內會提供豐富、多樣的教具及動植物,讓孩子在環境中學習。啟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機構提供

蒙特梭利的教學理念

蒙特梭利強調要提供給孩子「預備好的環境」,讓孩子能從環境中發自內心的學習,所以在可看見擺滿教具的蒙氏教室裡,常會看見孩子拿起自己有興趣的教具學習,而動植物之所以會出現在教室的原因,也是因為人並非獨立生存在世界之上,「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整個宇宙在做什麼,把宇宙帶進教室,把能引發興趣的東西帶進來,讓學生知道我們跟動植物是一起在地球上相處的,」王宗輝強調這也是預備好環境的一部分。

而老師的角色比較像是觀察者,關注學生的情緒、學習狀況,但不做任何直接介入,「即使學生發生衝突,我們也只會聽他說,讓孩子去討論怎麼解決爭議,」王宗輝說老師更不會主動教學生怎麼做才是對的,「如果公立老師想做蒙特梭利,就要把整個框架丟掉,因為蒙特梭利真正的老師,就是兒童本身。」

老師們最重要的任務是協助孩子與環境產生連結,因此不只需要有準備好的環境,也需要有準備好的成人,才能真正落實蒙特梭利精神的教育模式。

這次參訪是屬於蒙特梭利教育公共化體驗營的其中一個環節,舉辦這次體驗營的毅宇未來教育基金會創辦人 Andy Chen 表示,正是看見蒙氏如此尊重適性發展、個體獨立性的教育模式,因此不僅把自己的小孩送去蒙特梭利共學團體裡學習,更希望能將往年只能在共學團體或實驗教育裡才能看見的教育模式,帶進公立學校裡,讓蒙特梭利能成為人人都負擔得起的教育。

當蒙特梭利走進公立小學

啟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機構雖位於濱江國小校園內,但僅僅是以承租的方式向校方租借校舍空間,並不參與濱江國小的課務運作。然而,當實驗教育進入公立學校,往往引起校務運作上的質疑,擔心雙方的學生互相影響,無法專心學習。因此,在毅宇所舉辦的蒙特梭利教育公共化體驗營上,王宗輝也大方分享蒙氏辦學經驗,以及作為實驗教育體系如何與公立小學以共融取代「一國兩制」的相處歷程。

▲ 王宗輝分享除分享辦學經驗外,也分享與公立學校共融的歷程。毅宇未來教育基金會提供

▲ 王宗輝分享除分享辦學經驗外,也分享與公立學校共融的歷程。毅宇未來教育基金會提供

他表示,為了讓校方更了解啟心,他將學校主任、老師邀請來教室,由孩子親自示範他們在教室做什麼,才慢慢開啟體制內、外對話及交流的空間。同時,啟心的孩子不僅會參加校內活動,有時也會代表參加學校參加校外比賽,讓兩者間的連結更為緊密。

「慢慢的,有些老師也會把自己的孩子送來啟心,」王宗輝說。

蒙特梭利公共化可成?老師們對蒙特梭利的關鍵疑問

「我不敢想像孩子就真的會自己坐著看書,都不用別人盯著他!」

「沒有劃分學科,到底要怎麼教學?」

「老師真的可以不用指導學生的學習嗎?」

「孩子到底如何做到自主安排工作時程?難道不會想偷懶嗎?」

參訪完啟心後,來自體制內的公立學校老師們拋出一個又一個的疑惑,部分老師坦言,如此自主、自由的蒙氏教學,讓習慣了做課程安排者與教導者的他們非常難以想像。

▲ 蒙氏重視自主、自由的教學模式還是令不少體制內老師感到訝異,頻頻發問。(圖非為提問當事人)毅宇未來教育基金會提供

▲ 蒙氏重視自主、自由的教學模式還是令不少體制內老師感到訝異,頻頻發問。(圖非為提問當事人)毅宇未來教育基金會提供

對此,王宗輝則解釋,蒙特梭利並不是主張毫無節制的自由與放任,在 3 至 6 歲的年齡段蒙氏重視自由與限制,老師會在一定限制裡讓孩子有所自由。到了 6 至 12 歲,則會談自由與責任,讓孩子知道「只有當你履行了自己的責任,你才可以在環境裡享受自由」,12 至 18 歲則會跟孩子談自由與道德,青少年課程會安排社會裡的道德概念讓孩子知道怎麼拿捏自由與道德的界線。

「但這需要從小就花時間反覆教導自由與限制、自由與責任的概念是什麼,學生才可以學會掌握界線,」王宗輝說。

談完自由,王宗輝也回應老師們對自主的困惑。他表示,蒙氏教育尊重每個孩子學習的步調,孩子可以自己決定在哪個教室工作、現在想要學什麼,「這是一個學習怎麼自主、對自己負責的歷程。」

他指出,大多數人無法想像孩子可以自主學習,是因為孩子幾乎沒有時間練習自主,「一般小學生自主的時間只有下課十分鐘,他當然會想去打籃球、去玩耍,而且孩子回了家,大多時候也沒有辦法自主,行程都被安排好,又怎麼學習自主呢?」

「我們沒有課表、沒有明確上下課的時間,更沒有回家作業,是因為學生可以自主掌握自己的學習進度、安排每天的日程,他們在學校就能夠把工作都做完,當然沒有回家作業,」他說。

此次體驗營共召集全台 14 所公立中小學校長、老師,參與人數逾 60 人。雖然對不少老師而言仍很難相信這套的教育模式能體現在公立學校身上,但已有部分學校也正計畫轉型為蒙特梭利小學,如新北市的侯硐國小今年 5 月底已送件申請,而台北市的忠義國小 109 學年度第一學期則將開始試辦第一個蒙特梭利班級。

當蒙特梭利教育真正進入公立學校會是什麼樣貌?公立學校老師是否能走出既有教育框架擁抱充滿實驗教育精神的蒙氏教學?現場參與體驗營的教育工作者帶著殷切的眼神,準備找出未來可能的答案。 

學校如何規範青少年手機使用?蒙特梭利這樣做

親子天下/作者許家齊

流傳百年,培育出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谷歌創始人布林與佩奇,大提琴家馬友友等人的蒙特梭利教育,怎麼看待手機這個科技物?美國哈德森蒙特梭利中學校長亞當這麼說:讓國中生更專注於與人互動,才是學習的重點。

青少年用手機容易沉迷於手遊、社交軟體,一不小心就養成手機癮,但手機的功能多、互動性強,也可以是助於學習的工具。談起手機、總是有各種面向的爭論,怎麼做對學生比較好,也是許多老師的困惑。

3月初,由國立政治大學蒙特梭利全球影響力計畫,毅宇未來教育基金會與台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共同主辦的「以場域為本的蒙特梭利青少年教育」工作坊,邀請美國哈德森蒙特梭利學校中學校長亞當‧雷得(Adam Ladd)與該校國中部人文科老師凱莉‧雷得(Kelly Ladd)分享蒙特梭利中學教學經驗。

流傳百年,培育出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谷歌創始人布林與佩奇等人的蒙特梭利教育,讓許多人好奇。國內的蒙特梭利教育多停留在幼兒、小學階段,而這次的工作坊以蒙特梭利青少年教育為主題,也吸引了台灣各地的蒙特梭利教育工作者。

工作坊的提問環節相當踴躍。其中,學員接連提出了幾道「手機題」:蒙特梭利教育會讓孩子用手機嗎?有沒有可能將手機融入到蒙特梭利系統裡?除了要孩子把手機收起來,還有什麼更好的引導方式 ?講師回應了在蒙特梭利中學的做法與身為蒙特梭利者的教育觀: 


1. 控制青少年使用手機的時機


在哈德森蒙特梭利中學,校方會控管學生的手機使用時機。學生可以攜帶手機,但是到校後需要將手機關機並鎖在櫃子裡。亞當指出,當學生對螢幕連結太深時,會影響到他們對其他事情的注意力,更形容中學生使用手機會是個「災難」,他表示學生常是手機的消費者,像是玩snapchat、instagram,而非創造者、透過手機做有意義的事。

蒙特梭利將兒童發展為成人(0~24歲)的過程分為4個階段,並歸類出孩子在每階段不同的心理特質、智力與體能發展等。亞當認為,國中生接觸手機還太早,應該等到高中,因為就發展來看,高中生的大腦較能做出明智抉擇,這時便能引導他們如何在有限度的時間內使用手機。 (看更多:哈佛大學研究:關鍵不是幾歲給青少年手機,而是有沒有做到這9件事


2. 別讓手機取代與同儕的互動


凱莉介紹,哈德森蒙特梭利中學過去在校外教學時,學校會租舊式、無法連網的貝殼機讓學生連絡用,但現在已經租不到貝殼機了,因此今年的校外教學,校方將首次讓學生攜帶智慧型手機,不過也只能放在包包裡、參觀時不能使用,晚上老師也會把手機收回來保管。

亞當說明,校外教學想設計給孩子的學習環境,就是希望學生能夠離開家庭生活,並且與同儕互動,但如果有手機介入,學生就能和其他人連絡、心思不在當下,如此一來便會佔用與同伴真切相處的時間。


3. 移除手機,讓孩子練習專注與投入體驗


手機的「方便」用途,像是可以用google map查地圖、拍照做紀錄等,或許不是蒙特梭利老師們在教學時的第一考量。就像相較用google map,亞當會讓學生在校外參觀前先畫出地圖,培養學生的方向感與地理位置關係。他也提到,實際上路時,學生應該要靠著自己畫出來的地圖來走,而非讓google map告訴他們哪邊要左轉、右轉。

亞當舉例,先前他帶著學生到紐約校外教學時,發現學生走錯路了,但他容許學生們犯錯,「除非我們可能會錯失百老匯的秀,不然就讓學生理解自己走錯路、再做修正。這樣當然不方便,但他們必須要有這樣的體驗,專注投入去做這些事。」亞當如此說。


4. 須訂定手機使用規範


不只亞當,也有其他的蒙特梭利學校建議讓孩子晚一點再接觸科技。美國伊利諾州的一所蒙特梭利學校Forest Bluff School在學校網站上發布一篇蒙特梭利對青少年使用科技的指南。

內文指出,有太多青少年的父母苦於孩子對科技上癮。文章提及,高中生較有能力能夠面對抽象的科技世界,經過學校的中學教育,學生對於溝通的線索與如何精確表達有些經驗了,高中時也比較能夠判斷虛擬世界的訊息。校方也建議父母給孩子手機或電腦時,將這些科技工具定位成是學習的工具,與孩子訂下使用的規範。(看更多:智慧型手機愈用愈憂鬱?5建議幫助孩子放下手機

參與過蒙特梭利中學課程培訓的台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計畫主持人、政大教育系副教授鄭同僚說明,蒙特梭利教育著重孩子的感官發展,會避免他們被聲光刺激較強的外物吸引,因為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就無法深刻運用感官感受與外在的互動,也會影響到孩子的注意力。

蒙特梭利教育者對於手機的看法,也許不太會受青少年歡迎,但暫緩手機使用的用意,仍是希望讓學生建立真誠互動,打開感官,豐富生命體驗。


【報導截圖】

由父母對孩子的關懷出發,看見教育為世界帶來改變

親子天下

科技的瞬息萬變,讓「教育」已不僅是家長或教育工作者的課題,而是人類如何應對未來的重要關鍵!甫宣布退休的中國電商巨頭馬雲,規劃退休後將投身教育;今年 9 月亞馬遜執行長貝佐斯,也宣布將投入 20 億美元捐作公益,其中一個重要計畫就是支持弱勢孩子的學前教育—世界各地許多頂尖教育者與關注未來的企業家,紛紛捲起袖子辦學,或引進創新教育思潮,期望為下一代做好面對未來的準備!


為人父母的發現,開啟對教育不一樣的想像


「我不是一個愛讀書的小孩,求學之路循規蹈矩。」毅宇未來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杭容宇笑談自己和先生—基金會另一位創辦人陳毅—截然不同的求學歷程。「他一路走來在符合社會價值的期待下,是一個優異的考試機器,一路進入世界頂尖的學校、拿到博士,成為高科技工作者及創業家。」

但在有了自己的孩子後,他們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歷程,是否讓他們對人生更明瞭;也因從事科技業的背景,讓他們深刻感受到科技發展對世界的影響,並思考什麼樣的教育才能讓孩子快樂得活在未來。而蒙特梭利,是他們尋覓過程中驚奇的發現。

 「有一次我們去參觀蒙特梭利幼兒園,當時有個孩子正在角落『工作』。」杭容宇看著孩子為了吃一根香蕉,洗洗切切、擺盤,然後乾淨俐落的收拾一切、把東西歸位。這個看似平凡的過程,卻深深震撼她的心:「原來人與生俱來已經具備強大的能力與無限的可能性。蒙特梭利環境支持孩子探索自我、積極自主、樂於學習、解決問題,培養他們養成努力嘗試、自我驅動的人格。蒙特梭利超越教育,更是生命哲學。從小體驗自己擁有創造改變的力量,後因貢獻於環境、社會、人類共好而找到人生意義與滿足 — 這是我理想中、期待孩子成為的樣子。」

 
一步一腳印,以行動支持教育的改變


「在為孩子的未來尋找與探索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台灣各地有許多不同的教育形態,更有許多辦學者、老師和家長,為孩子的教育付出熱情。」杭容宇回憶當初的感動,因為看見了台灣教育領域豐沛的能量,也觀察到蒙特梭利的獨特,夫妻倆有了投入教育的念頭。

為此,他們幾經奔走推動,成立毅宇未來教育基金會。「基金會希望透過創新、共好的平台,來支持各種因應未來的實驗教育發展,讓孩子擁有優質教育的機會。蒙特梭利並非未來教育的唯一解答,但它是一個經過時間淬鍊與國內外優秀畢業生驗證的實踐方法之一。」

也因此,基金會啟動MGI蒙特梭利全球影響力計畫(MONTESSORI FOR GLOBAL IMPACT),計畫由國外引進專業師培為教師增能,與國內大學合作研究適合台灣語言與文化的蒙特梭利呈現方式,未來目標,希望能推動教育實踐基地,找出蒙特梭利在台灣更普及的可行性。

「基金會也是一個交流與聚集力量的平台,並在我們能力所及下,聽見需求,提供資源與支持。」杭容宇補充道。基金會已連續兩年,贊助有理想的老師出國受訓,讓他們回台後將所學實踐在自己的教學中。今年 11 月,並首次與國立政治大學合作舉辦蒙特梭利青少年教育論壇,集合了台灣與國際的教育能量。明年,也預計推出家長工作坊、師培講座等活動,從不同面為台灣教育注入多元活力。


透過教育,培養孩子面對未來的能力


AI 科技改寫世界規則,孩子面對的是劇烈變動的未來,「我也曾為此擔心、焦慮,面對未來一樣不確定的成人,能教孩子什麼?我們看到,每個孩子從出生已經具備無限的發展潛能,這是生命的奇蹟。或許,孩子需要的並不是我們『教』什麼,而是從旁輔助他們自然的發展需求。」杭容宇感性地說,「蒙特梭利以人類發展與個別興趣為啟發知識學習的指引。我們的工作是尊重並陪伴每個生命,培養孩子面對不確定的勇氣,培養終身學習的熱忱,培養他們主宰未來的能力 — 這一切唯有透過教育,才能實現。」

毅宇未來教育基金會只是一個開始,希望將多元的教育觀念與實踐方式,推廣給更多人認識。期待一步步累積,未來能像漣漪一樣,號召更多對教育有共同信念的老師、家長以及孩子投入,攜手透過教育,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報導截圖】

面對青少年情緒風暴,蒙特梭利中學這樣做

親子天下/作者許家齊

台灣主打「蒙特梭利」教育的幼兒園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大眾對蒙特梭利的印象也多半是幼兒教育。不過在國外,已經有許多蒙特梭利的中學。這個流傳百年的教育法,如何伴隨著青少年「轉大人」、渡過混亂青春期階段?

「青少年每天可能有不同的情緒,因此老師們會隨時關注學生,問他們:你是不是有什麼話想說?老師會讓學生知道,如果有需要、隨時都有人願意伸出援手」。美國俄亥核州赫雪蒙特梭利學校(Hershey Montessori school)高中部主任蘿莉‧伊維克洛克(Laurie Ewert-Krocker)這樣說。

11 月 10 日,毅宇未來教育基金會與政治大學「MGI 蒙特梭利全球影響力計畫」基地合作,在政大舉辦「亞洲蒙特梭利教育週─青少年的社會實作」論壇,邀請蒙特梭利青少年教育專家分享。

論壇中,兩位蒙特梭利的資深教育者、以及一位受蒙特梭利教育長大的學生透過自身教與學的經驗分享,蒙特梭利的特色: 尊重、教導孩子自由與責任、動手做、給孩子發聲的機會等,在中學教育同樣能展現,而面對正值青春期的「刺蝟」少男少女,蒙特梭利的老師也有一套教學心法。


處理青少年情緒衝突,正是成人的責任


這場蒙特梭利論壇來了超過兩百位聽眾,有許多蒙特梭利的老師、實驗教育工作者,孩子正在就讀蒙特梭利學校的家長,更有許多來自國外,如菲律賓、泰國、新加坡、澳洲、美國等地的教育工作者,整場論壇進行問答相當熱烈。

一位親子共學團教育促進會的成員、同時也是長期帶孩子自學的家長提問,她發現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內在有許多衝突,因此好奇蒙特梭利教育如何看待青少年的內在衝突。

講者蘿莉‧伊維克洛克(Laurie Ewert-Krocker)是美國俄亥俄州赫雪蒙特梭利學校的高中部主任,她有經驗的說:「50 個青少年聚在一起的時候,一定會有一天、其中一個人會大爆發!」引起許多觀眾會心一笑。

蘿莉表示,青少年時期正是一個人的成長時期、也是「創造」時期,因為孩子的大腦要重新建構世界,每天都會有許多不同的感觸,蒙特梭利的老師們深知青少年正經歷這樣的狀況,因此會對學生保有耐心。


面對青少年情緒,蒙特梭利教育這樣做


1. 隨時關心學生:
蘿莉表示,青少年每天可能有不同的情緒,因此老師們會隨時關注學生,問他們:「你是不是有什麼話想說?」老師們和每位青少年每天都有一對一互動機會,藉此關注他們的生活,讓學生知道,如果有需要、隨時都有人願意伸出援手。「我覺得這就是教導青少年的成人的責任。」蘿莉說。

2. 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蒙特梭利教育鼓勵青少年表現自己的想法,因為這同時也是在表達情緒與生活經歷。蘿莉指出,一些蒙特梭利學校的校長會將「自我表達」當成是課程重要環節,蘿莉任教的赫雪學校也有這樣的課程設計,像是透過戲劇、音樂,美術,讓學生表達意見與情緒。

3. 教學心態的調適:講者麥寇‧華斯基(Michael Waski)是一所蒙特梭利高中的數學老師,擁有超過17年的教學經驗。麥寇指出,處理青少年的各種情緒本來就是大人與青少年相處的責任之一。如果教書對象是青少年,就應該要預期到學生會有許多想法,老師不能只覺得把自己份內要教的課程教完就好,「如果你是青少年的老師,他們有些狀況是需要隨時放在心上、這可能比科目更重要,因為青少年化解心結的過程,其實就是他的學習過程。」麥寇說。


蒙式國高中特色:著重動手體驗,與社會互動


兩位資深蒙特梭利教育的講者也分享蒙特梭利的中學課程設計,翻轉許多人認為蒙特梭利多是適用於幼兒教育的想像。

蘿莉分享,赫雪中學課程採整合式專案設計,著重讓學生動手體驗,例如歷史導向的人文課程,學生透過角色扮演了解歷史人物;在整合式數學課程,學生應用所學研究周圍環境的物種數量。學生還做起小型生意,辦市集,販售蜂蜜、楓糖漿等自製產品。

赫雪高中部和中學階段的教學目標又有些不同。蘿莉表示,15-18 歲的青少年正在構築自己的世界、也想了解外面的世界,因此學校在設計課程時會著重讓學生與社會互動,蘿莉分享:「不管是科學還是人文課程,我們問的問題是:你所學的知識如何運用到環境?你對環境不滿是因為什麼?要解決這些問題、你需要什麼?對老師來說,相比灌輸知識,更要讓學生知道他們需要學什麼以面對日益困難的世界。」

高中部的課程與在地密切結合,像是研究當地的歷史、環境等,再將學生的視角拉到世界,因此赫雪的高中生學習議題多元:科學課程研究水資源、氣候變遷、能源議題;人文課程探討移民、槍枝暴力、政治、經濟等議題。學校也會找來領域專家如法官、律師、石油專家等入校分享,或是帶學生到他們的工作場域參觀,讓高中生進一步與社會接軌。

麥寇介紹,蒙特梭利教育特別的是把教學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任務與挑戰的邀請」、第二階段是「獨立工作」、第三階段則透過直接或間接的評量來「呈現」。相較於一般學校採取老師教完課、緊接著就考試驗收的模式,蒙特梭利更注重在評量前讓學生有獨立研究的過程。

他舉例,一堂人文課,老師會先帶著學生思考,過去也有人想改變世界、他們怎麼做?完美的世界會是怎麼樣?先給出一些關鍵資訊引導學生。接著學生便開始做研究,有人提出自認為完美的憲法、有同學考量環境因素來制定法律。最後的「呈現」階段,學生則邀請學校、社區的人來聽他們做簡報。

「你會發現,學生學的領域複雜且深入,會對世界上的問題有進一步的認知與產生同理心。所學與社會息息相關,所以他們的學習力非常強、也很用心」蘿莉說。

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計畫主持人、政治大學教育系副教授鄭同僚,今年暑假曾赴美國赫雪蒙特梭利學校交流。鄭同僚觀察,赫雪的學生相當自主也很有自信,一位高二學生說:「這邊的孩子到哪都不怕。我們除了學會事情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們知道怎麼學習」,讓鄭同僚印象深刻。「自主學習的能力、我看到蒙特梭利在這方面很強」他說。

從幼兒園到高中都接受蒙特梭利教育、現為大學生,也在小學擔任科學課實習老師的麥克斯‧舒伯特(Max Schubert)認為,蒙特梭利教育會讓學生覺得自己很有能力,就像小學時,若是有天災,他與同學就會開始捐募款賑災,認為能夠盡一份改變的力量。「蒙特梭利教育執行的正確的時候,學生會成為終身學習者、認為自己可以改變世界。」麥克斯如此分享蒙特梭利帶給他的影響。


【報導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