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全球競爭、AI大軍壓境,如何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

【亞洲蒙特梭利教育論壇 — 後續報導】

百變的教育現場,讓家長跟師生都陷入極度焦慮的狀態,大家都在問:甚麼教育方式是台灣當前迫切需要的。Y2 致力於尋找解方,並於 2018 年 11 月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美國的蒙特梭利教師培育機構 Great Work Inc. 共同舉辦「亞洲蒙特梭利教育週—青少年的社會實作」,一改大眾對蒙特梭利只著重幼兒教育的刻板印象,並透過美、澳、港、菲、泰等各國實驗教育先驅的參與,為國教的轉型與改革,注入更多元的創新因子。


蒙特梭利公共化,培養孩子因應多變未來的能力

羅莉認為,蒙特梭利教育宗旨再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同理心,並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羅莉認為,蒙特梭利教育宗旨再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同理心,並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來自美、澳、港、菲、泰等各國實驗教育先驅與家長與會。

來自美、澳、港、菲、泰等各國實驗教育先驅與家長與會。

為什麼是蒙特梭利?「蒙特梭利依據真實社會樣貌為青少年打造學校,讓孩子思考生活中發生的問題,培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在其中感受事件發生的情境,產生同理心。」赫許蒙特梭利中學 (Hershey Montessori School) 課程主任羅莉.伊沃.夸克 (Laurie Ewert-Krocker)在論壇中分享。

羅莉並提到,許多名人都是蒙特梭利的畢業生,包含 Google 創辦人佩吉與布林、Amazon 創辦人貝佐斯、美國流行樂小天后泰勒斯等不同領域的佼佼者。這些成功人士在學校多半不是成績最好的學生,但因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得以在社會中發光發熱。

基金會創辦人 Andy Chen,則由自身經歷分享成立基金會的初衷:「身處科技產業,我不確定標準化的教育是否能因應多變、快速成長的未來,因此決定成立基金會,希望找出最能發揮孩子潛力的教育觀念。」

事實上,在舉辦這場論壇前,Y2 已透過教師贊助計畫、啟動 MGI 蒙特梭利全球影響力計畫、參與荷蘭阿姆斯特丹 AGM 國際蒙特梭利年會等一連串活動,為終極目標——「蒙特梭利公共化」做暖身。


拿掉框框,思考何謂帶得走的能力


不可諱言的,當蒙特梭利教育要從幼兒延伸到小學,甚至是中學,第一關要面對的,即是家長對於孩子在未來升學銜接的疑慮。

面對這個普遍的焦慮,參與論壇且獲益良多、目前所創辦的企管顧問公司客戶遍布全球的王智柔說:「當個人或企業太過強調可被評量的競爭力時,在全球化多變,且需在不同國情文化間轉換的環境裡,反而會限縮發展。」

為了給女兒最好的教育,王智柔不僅考取 0-3 歲、3-6 歲及 6-12 歲 AMI 師資證照,基金會的活動更幾乎無役不與。「最棒的是就算我人在國外,還是能透過線上影音的資訊,參與每次精彩的論壇。」


兒時夢幻教學情境,意外在孩子身上得到圓滿


而一雙兒女都在蒙特梭利接受教育的家長陳寶珠則分享,永遠記得第一次看到蒙特梭利教育現場的觸動,因為跟小二時望著窗外,曾幻想的教育情境是如此相似。

「當老師一打開門時,我是既高興又感嘆,因為自己從小面對的就是老師永遠在趕課,自己雖然不懂,又不敢發問,也無法針對有興趣的科目多學習的情境。但有幸的是,終於發現原來可以給孩子更好的學習環境。」陳寶珠開心分享。

由於目前女兒已進入中學、兒子也已十歲,都是無法忽視升學壓力的年齡,這讓陳寶珠在參與論壇時,對於 19 歲的青少年代表麥克斯.舒伯特 (Max Schubert) 提到,在蒙特梭利受教時,老師會提醒他將各學習階段拆成更小段落的方式,感到印象深刻。

以人為本,尊重每個孩子的學習節奏,是一百多年來蒙特梭利教育始終堅持的。而這項堅持,也因為全球化競爭日益激烈、AI 蠶食多數工作機會,讓人們正視獨特性與自主性的重要性。

如何從幼兒階段逐漸過渡為成人的各個關鍵時刻,培養孩子面對世界的勇氣與心境,並轉變為開創未來無限可能的力量,這一切,都必須從「教育」做起。

文/郭珮甄
本文內容節錄自 Y2 未來教育 — 2018 年度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