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每一個獨立個體:蒙特梭利精神應用於寄養經驗及人際互動

4620693218536301425.DAB0DB201A3F432E9F48B660BBB34375.20081111.jpg

「你們是怎麼決定要投入教育領域呢?」訪談的現場,第一個提出問題與問候的,不是別人,正是溫柔而親切的 Ivy,透過關心的問候,連結起在座每一個人的生命經歷,Ivy 就是將蒙特梭利中「尊重」的精神,內化成自我人際互動的養份,不論大人還是小孩,給予每個獨立個體最舒服溫暖的關懷,以及真誠的傾聽。


擁有 0 到 3 歲 AMI 國際蒙特梭利協會證書的 lvy,致力於推廣 0 到 3 歲幼兒階段的環境預備和教育,這個階段是培養蒙特梭利精神最重要的基礎,孩子會在無意識間,將在環境中學習到的事物,融入自己的生命當中。Ivy 想實踐的,就是蒙特梭利教育最重要的初衷—讓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在人際互動上給予尊重、得到尊重。


初衷從未改變,責任卻日益重大


在推廣蒙式環境的二十年間,lvy 的初衷從未改變,責任卻日益重大,「剛接觸蒙特梭利的時候,就覺得很好,想要實踐看看,但當時還沒結婚、沒有小孩,第一個就想到育幼院有小孩,可以在那邊試試看。」要將蒙特梭利的環境移到育幼院中,其實困難重重,lvy 所合作的育幼院,因為考量孩子的安全跟健康衛生問題,執行上無法如想像中美好,「育幼院也會怕在操作日常工作的時候孩子會受傷,或是處理食物的時候會有衛生疑慮。」但其實更大的阻力,是因為孩子缺乏安全感。


育幼院的孩子因為從小沒有父母陪伴,所以很渴望與人互動,「他們平常連被擁抱的機會都沒有,所以有人可以跟他們講講話,他們就很開心了,日常工作反而無法吸引他們嘗試。」加上育幼院人力不足,蒙式環境的日常工作,並不能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即時得到協助;lvy 開了親子空間後,也邀請育幼院的孩子每週到親子空間的環境運用,卻也因為時間太短、和育幼院環境落差太大,而無顯著的幫助。


但這樣的經驗沒有擊退 lvy,反而讓她萌生新的想法,「如果我一次沒辦法幫助這麼多孩子,我是不是可以一次幫助一個孩子就好呢?」基於這樣的念頭,lvy 與先生決定申請成為寄養家庭,只是這樣的想像,也經歷了一段不小的陣痛期。


用「尊重」的心,幫助孩子發展獨立

「寄養孩子來的時候其實已經 5 歲了,錯過 0 到 3 的發展階段,我就只能眼睜睜看他錯過透過環境學習的機會。」5 歲的孩子,很多行為能力就只能透過後天慢慢調整和培養,加上過去的成長背景和經驗,孩子的依附感極度缺乏,這中間彼此的互動及磨合,對於孩子跟家長而言都是一大挑戰。


「我沒有因為這樣的經驗就退縮,反而自己去上了很多和特殊教育、親子諮商有關的課;後來我也持續與這些老師合作開設課程給我的家長們,當家長準備好了、更理解孩子了,就減少了很多育兒之路會遇到的問題。」Ivy 從寄養家庭的經驗出發,運用蒙式觀察的精神,接納和理解孩子的行為,同時選擇讓自己成長,結合特殊教育的進修,陪伴孩子度過童年、青春期。


如今當年那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可以獨自工作、在外租屋、照顧自己,Ivy 也難掩欣慰之情,「後來我們偶爾見面吃飯,這個孩子還會跟我的孩子說:『你們不曉得你們現在有多幸福』,然後跟弟弟們分享很多事情,都看得出過去寄養的日子裡,原來我們引導的、說的話,他都有聽進去、都有感受到。」大量的陪伴與互動,用時間與耐心去面對,同時抱持著正面的想法試圖解決問題,過程未必一切順利,但用「尊重」的心去幫助孩子發展獨立,這是 Ivy 最重視、也發揮得最好的蒙特梭利精神。


尊重就是在眼中看到真善美


lvy 透過「尊重」的精神,無形中也進行蒙特梭利精神的傳承,在潛移默化間傳承給孩子,讓來親子空間的孩子與家長,能自在跟別人分享蒙特梭利學習歷程的美好,並培養出獨立的能力,以及清楚的表達力;也傳承給老師們,用尊重獨立個體的視角與精神看待孩子,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可以發揮學習本能;同時也傳承給家長們,「很多家長帶孩子來我們的親子空間,也學了這樣的技巧回到自己的職場中,就有家長在大學的教育現場,發現這樣的精神對於人際互動和溝通有很大的幫助和影響。」除了改變自己之外,家長們也將這樣的精神,應用在自己的工作及生活中。


「尊重就是在眼中看到真善美。」lvy 不僅自己身體力行,也透過各個蒙特梭利的空間經營,及各種演講分享中,傳達這樣的精神。lvy 將蒙特梭利當作一種生活方式,從自身出發、並將這樣的精神運用到寄養的孩子身上,甚至影響每一個在親子空間的孩子、家長和老師,當他們提取自身的經驗跟他人分享時,蒙特梭利精神就可以因此傳得更深更遠,而且更有人情味。


文 / 蔡伃婷.圖/Ivy's House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