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中學教育的改革(上)

本篇文章摘錄自 1939 年五月十二日由菲比・柴爾德(Phoebe Child)小姐代表瑪莉亞・蒙特梭利博士,於女校校長協會之教育委員會上發表之演說。本篇英文演講可以視為《從兒童到青少年》篇章中「大地之子」(Erdkinder)教學模式的摘要,此翻譯為較為粗略的版本,其官方完整翻譯版於同年發表。


(Photo by Zen Chung on Pexels)

讓我們先想想,學生從學校畢業之後,社會要求他們擁有什麼能力?

首要之務就是經濟自主,任何無法自力更生的人一定會成為他人的負擔。學校為了因應這個要求,只好在原本的學科教育之外,加上了一點點技術性或專業性的訓練。矯枉過正的後果,就是其他的考量都被魯莽的拋在腦後,但由於現今社會局勢動盪,即便這樣做也無法確保學生畢業之後能夠自力更生。社會現在需要的不再是特定領域的才能,而是自信與通才能力,如此才能夠去適應這個變化萬千的世界。

那麼我們該如何調整學校體制,讓學校教育能夠幫助學生經濟自主呢?

英國有句諺語說:「經驗即良師。」所以我希望讓學生們在求學階段,就要開始學習經濟自主。這個意思並不是要讓學生在就業市場裡與成人競爭,而是要他們挪出一部分的時間,投身實際的工作,讓學生自己負擔食宿、學費與零用錢。種菜、畜牧、手工藝、家務、打字、記帳等等活動,都是學生在校內可以負責的工作。

為此我想要說一下美國大學裡的工讀制度,美國有許多學生利用半工半讀的方式完成學業。年輕人上大學之前,一直都是向父母伸手,因而不懂得珍惜,但這個工讀制度成功把他們從懈怠的泥淖中拉出來,教導他們珍惜光陰,以及自食其力有多重要。同時,這也不會影響課業,因為我們已經知道,這些必須自力更生的學生,通常在學業上的表現都非常優秀。因此,我們可以利用這項實驗的成功結果,來支持我們的論點:

要求學生工作賺錢,可以構成青少年社會教育的通則。

讓我自己做

同時,我們也可以將其視為蒙特梭利學校教育指導方針的延伸:在我們為幼兒辦的學校裡,這樣的教育法是成功的。在幼兒園裡,三歲左右的小朋友會學習如何掃地、撢灰塵、擦鞋、擺放餐具、分配食物、清洗餐具。因為這是蒙特梭利教學法的一環,幼童的工作分配不會因家庭背景而有差異。比起實用性,這些活動更具有教育意義。

幼童對於這個活動的反應,顯現出他們已經不再需要依賴旁人多餘的協助了,他們變得更為獨立,同時被壓抑的活動力也得到釋放,得以施展潛能,孩子自然迸發出一股獨立的力量。也正是這股力量,讓孩子在四歲半時就學會寫字。這些孩子在智力活動上也相較於一般孩子早熟,雖然他們付出更多努力,卻不會感到疲累。這些孩子正在用一句話告訴我們成長最重要的關鍵,那就是:「讓我自己做。」

我們對青少年獨立自主的要求當然更高,因為他們必須學會在社會上的經濟自主,但是在引導他們的學習方向時,也仍然要記得「讓我自己做」的核心原則。

這種獨立的重點不僅是實用性,更在於教育意義;也就是說,比起當下的實用性,這種獨立更有益於青少年的心理成長。因此,一個生活無憂的女生,學會經濟獨立也有諸多好處,她的個性可以變得更為成熟,也覺得自己有能力透過自身的努力、利用自己的長處來創造成功的人生,同時還能避免與現實脫軌。

如果要培養孩子獨立自主,我們就有必要將中學轉型為寄宿學校。而且從身體健康的角度來看,我相信讓孩子在難熬的青春期階段,離開熟悉的都市和家庭,接觸鄉村的寧靜自然,對他們來說有益無害。


中學校園轉型

(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

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已施行類似的計畫。也就是說,這種校園轉型的想法並不是什麼新主張,因此我也不需要透過實驗來證明其實用價值。在這種寄宿學校裡,孩子們可以在開放式空間裡活動,食物則來自附近的農田,這樣的生活型態能夠維持身體健康,而周遭安穩的環境和靜謐奇妙的大自然,可以讓青春期的孩子有充分反思和冥想的空間,正好符合他們的需求。此外,住在寄宿學校中,日常生活的所有秩序規範和生活作息都是為了學習和工作需求,而不是像住在家裡時,以父母的需求為主。

因此,我相信寄宿學校的生活可以滿足青少年真正的需求,並讓他們擺脫現有教育制度可能導致的家庭摩擦和壓力。 對現今教育體制下的孩子來說,他們不得不迎合家庭生活的規則,而且不論在家或在學校,都必須花很長的時間讀書,才跟得上教學進度。

對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要集中精神專心念書其實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更別說家裡的環境通常也不適合學習。他們身上常常揹負著太多期望,雖說失敗總是難以避免,但也可能會導致他們感到自卑和丟臉。這真的令人相當惋惜。

青少年是「社會見習生」

青少年不僅要經歷難熬的生理變化,在心理方面也必須擺脫孩提時期對他人的依賴,才能成長為負責任的、成熟的成人。青少年是「社會見習生」,國家應該在這時給予他們最佳的環境支持,才能讓他們健全發展,並能充分發揮才能。如此一來,國家自身也必定受益無窮。

我所提倡的不只是單純複製一般鄉村寄宿學校的模式。鄉村當然能帶給青少年非常正向的影響,他們也能透過觀察大自然,培養哲學思辨能力及學習科學知識。不過我要強調的,其實是青少年在鄉村所做的工作。

這些工作背後有許多社會意涵,不僅能帶給青少年社會及經濟活動的實務經驗,更能讓他們去思考人類文明史與人類生活的方式。我指的工作,並不是把孩子們當成農場工人。現代農業技術已經創造出令人驚嘆的農業奇跡,足以與大自然媲美。人類文明透過科學技術改善大自然,可以讓大自然比原先更美好。

這種對自然的改造也包括生物學和化學的卓越進步。因此,在農場裡工作其實就是上一堂自然與文明的入門課。如果工作的產出能夠販售的話,孩子們便也能體會到社會的基本運作機制,也就是經濟活動所依賴的「生產與交易」機制。這表示孩子有機會透過經驗來瞭解組成社會生活的要素。

大自然因為人類的勞動而變得更美,也更有用。有鑑於此,人類也必須盡可能將自我提升到更高的層次,而非僅僅停留在底層的自然狀態。孩子們必須要認識到,社會是大自然擢升的一種形態;既然孩子受過文明與宗教的教育,在這個過程中也必須盡一分力。



文章出處
Montessori, M. (1939). The Reform of Secondary Education. Communications - Montessori and the Adolescent, 2011/1-2, 79-86 Copyright © The Montessori-Pierson Publishing Company CV, 2019 (https://montessori-pierson.com).

文章翻譯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Y2 蒙特梭利文獻翻譯計畫

本文由 Montessori-Pierson Publishing Company CV 授權 Y2 毅宇未來教育基金會翻譯與非營利推廣使用,版權所有,翻印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