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台北市忠義國小老師 - 張雁玲
換上拖鞋,走進雁玲精心準備的教室,不同於一般小學課室的安排,彷彿走入世外桃源:多元豐富的學習區塊、教室四周以孩子的創作布置;沒有規矩整齊的桌椅,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形狀的桌椅拼起來的工作區;更不用說俯拾皆是的教具和書籍,讓整個教室充滿著愉悅且活力的氛圍。
幼教背景出身的雁玲,對蒙特梭利的教學模式相當熟悉,「蒙氏的教育理念和精神非常吸引我,尤其在孩子的自主性與負責任的意識與成長上,是其他教學模式中比較看不到的。」因緣際會下,雁玲受 Y2 的支持進行蒙特梭利小學階段的培訓,如今在公立小學實踐蒙氏的教育理念。
預備好的環境:體制內蒙特梭利實踐的起點
實踐過程中,雁玲免不了面對理論與實務操作的差距,第一個挑戰,便是蒙特梭利中強調「預備好的環境」。
「因為學校流程的關係,等到我確定要入校的時候,已經是 2020 年 8 月 20 日,僅剩幾天的時間就要開學,教室都還沒開始準備。」幸虧學校本來就有在推動蒙特梭利的數學教學,因此數學相關的教具和教學資料準備完成度相對比較高,但其他學習內容和教具,就是雁玲在學期間慢慢添購製作的,並在與學生互動的狀況下,逐步建構出教室的雛型。
雁玲的班級孩子組成多元,在接觸蒙特梭利的程度上有極大的差異,因此雁玲在教室的準備上也安排了 3 到 6 歲範圍的教具和教材,讓每個孩子都可以在教室裡找到符合自己程度的學習教具,盡力發揮蒙式的精神,「我並不覺得教學上因此會有困擾,因為蒙氏教育本來就強調個別化的差異,能繼續就往前走;前面有需要補的,就照自己的進度來,蒙氏的老師本來就會依照每個孩子的計畫給予協助。」
個別化的教學:看見孩子的改變
預備好的環境最直接影響到的,就是在教室學習的孩子,雖然才經過一學期,但雁玲告訴我們,孩子都有很明顯的改變:「孩子的自主性、穩定性有提升,知道自己在不同的時間,應該要做什麼事情;也比較負責任,除了自己的工作外,還會注意教室的整潔,同時也願意承擔自己的決定。」
不過撇除對於孩子成長的喜悅,雁玲也坦言一開始「沒那麼蒙特梭利」。起初期待每個孩子都是獨立個體,都可以「自律」,後來發現,「他律」作為最初的學習很重要,才能協助孩子建立自我的秩序感。很多孩子一開始不知道該怎麼規劃自己的時間、尋找想要學習的東西或工作,雁玲示範完,會留一些工作給孩子自己做,不過孩子們卻沒有下一步;於是雁玲就進行調整,讓孩子們至少要選擇一樣工作繼續進行下去才可以,「先規定他有固定的工作要做,否則他很容易告訴你,他不知道要做什麼,熟悉這樣的模式後,現在不用規定,他們也會自己找工作來做。」
影響一個孩子,到影響一個家
蒙式精神在教學上不僅直接影響孩子,同時也影響到「家長」。而雁玲也有一套「和家長互動」的方法:「曾有家長在日誌本提及,在家會容易擔心起孩子寫作業的狀況,但事實上部分作業的用意,只是給孩子閒暇時間的練習,不需要太擔心。我就會先打電話聽聽家長的困難跟挫折為何,進一步解決家長的焦慮。」除了說明作業的用意,雁玲也會說明孩子在學校做了什麼、目前需要幫忙的部分是什麼,和家長說說孩子的特質,邀請他們先去欣賞孩子,進而能面對孩子的真實面,一起討論策略。
雁玲認為蒙特梭利的精神,同時也可以應用在家長身上,讓家長透過不同的層面和方式了解孩子的學習、參與孩子的成長,自然就能慢慢放下對於教育孩子的執著與焦慮,讓孩子發揮自己的特質學習。因此雁玲的班級沒有透過一般體制學校的考試跟評量,讓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而是從三個不同的方式進行:家長入班觀察、家長會談、學生學習檔案。家長在學期間來觀察孩子的學習狀況,並且透過親師會談協助家長解惑,期末也會提供孩子的學習評估報告給家長,沒有考試和評量的教室,反而給了家長和孩子更多認識自己的機會。
影響一間教室,到影響一間學校
除了學生與家長,能接觸到蒙特梭利教育的精神和意涵外,這份影響力也影響到了體制內教學現場的老師們。「入校前就有老師表達很有興趣,於是創立了討論的群組、也邀請老師們來觀課,大家對於這樣的教育轉型其實是想嘗試看看的。」
雁玲和對蒙式教育極有興趣的二年級老師合作,決定在下學期要進行一個一二年級的混齡教學,為了減輕教師們「不知道要做什麼」的焦慮,雁玲和老師們先將教學內容針對主題明確地列出來,並依據體制課表的時間安排活動時間,比較知道教師的角色到底要做什麼,「如果融合順利,就可以證明轉型過程不需要太痛苦,也可以鼓勵有興趣的老師們試試看。」
在公立學校實行蒙特梭利,對老師的影響力最大,不只是教室的變化,教學的心態也會不同,雁玲透過解構蒙氏教育的做法,邀請老師們一起進入來討論,而非像過去的標籤,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感覺,透過不斷嘗試和調整,期待讓更多老師有勇氣參與。而這樣的做法也是雁玲在推廣時的初衷:如果蒙特梭利可以更公共化、普遍化,那就有更多機會影響到不同領域的人。
蒙特梭利是生命探索的歷程、自我成長的過程
談起接觸蒙特梭利教育精神、以及實踐過後的歷程,雁玲認為自己有很多改變,甚至發掘出從未有過的自己,「過去的我對於很多事情會放不下,接觸蒙特梭利後,對內在有很多思考跟嘗試,才發現自己是因為怕做不好、失敗,才會如此緊繃,然而這樣的壓力在無形中也會影響孩子,必須自我克服,才能帶孩子去克服失敗。
文/蔡伃婷.照片提供/張雁玲
本文內容節錄自 Y2 未來教育 — 2021 年度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