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蒙特梭利中學生家長 楊曉翔、陳慧如
告別稚嫩的國小階段,迎接青澀的青少年時期,孩子即將蛻變為翩翩飛舞的彩蝶。有一群家長選擇蒙特梭利中學,期待自由且自律的學風,成為孕育少年們的沃土。
許多人很好奇,住宿學校、接受蒙特梭利中學教育的青少年到底有甚麼轉變?為什麼蒙特梭利中學能創造這些美好的改變?楊曉翔(Frances)跟陳慧如兩位媽媽,看著孩子一日一日成長,欣慰之餘也為讀者揭開神秘面紗。
農地的工作同時也像社會的縮影,青少年們在其中各司其職,過程中他們培養出責任感、自信以及團隊合作,這些也是發展為一位成年人不可或缺的能力。
Frances 家的哥哥 Arthur 跟慧如媽媽家的 Chloe 都是 Y2MAC 毅宇蒙特梭利實驗教育機構(國中階段)第一屆的學生,兩家人也會互相分享教養心得;Arthur 的弟弟 Alan 也跟隨哥哥的腳步,成為第三屆的新生。
Arthur 過去就讀體制內的國小,Chloe 則是徜徉在公辦公營的南河實驗國小中自在飛揚。不同的學習歷程,也造就不同的轉變步履。
那個害怕上學的孩子,笑了
Arthur 因為搬家換新學校,當時的老師指著有亞斯伯格症的學生說:「你們這些孩子應該去死」,沒有人敢舉報,嚇壞的 Arthur 情緒也因而爆走,每天都很害怕去上學。六年級下學期,一家人毅然決然轉學,遠離不適任教師,並順利考取私中。
考取私中的 Arthur 雖然遠離霸凌者,但卻開始過著填鴨式補習的日子,進去三個月猶如行屍走肉,臉上沒有笑容。當孩子形容枯槁地對媽媽說:「我也可以這樣讀書,順著你們想要我做的。」這句話,如利刃插在 Frances 的心頭上淌血,身為母親,她不希望孩子像個機器人,剛好妹妹正在修習 AMI 3-6 歲主教課程,常與她分享培訓課程中蒙特梭利教育的理念和感動,並提供 Y2MAC 創校的訊息,一家人彷彿看到曙光。
喜歡大自然的 Arthur,看到 Y2MAC 簡章提到,校園中有農地、有專題學習,眼神堅定地說:「媽媽,我要去讀!我不要死讀書,我不怕辛苦,我可以自己洗衣服做自己的家,我不要手機也可以。」從一個吵著要手機的小六生,蛻變為願意為了目標而做出改變的青少年,Frances 知道,這就是蒙特梭利教育提到的:內在的需求。如今 Arthur 更成為農場管理經理,自在穿梭於沃土中探索,也肩負起一畦田地的良莠之責。
離家越遠,心越近
Arthur 離家住校的頭一個月,Frances 心裡空空的,若有所失的她,想念孩子。不過,從小被父親丟到南非獨立求學的爸爸卻認為:「男孩子就是要這樣才會長大!」
自從就讀蒙特梭利中學,Arthur 脫胎換骨,蒼白的臉色再度恢復光彩,每次回家都神采奕奕,快樂地分享學校見聞,媽媽觀察發現:「Arthur 入學後在性情上安定許多,能夠逐漸自我察覺並反思自我的言行,可以自在地跟成人談話。」弟弟 Alan 看見哥哥愛上學的樣子,也期待著成為其中一員。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Arthur 把學校的開會習慣和流程帶進家中,讓原本的家庭會議更有制度地進行。新規則是:只能就事論事,不能批評他人,「弟弟們都很期待 Arthur 回家時全家一起開會呢!」Frances 笑著說。
【延伸閱讀】為青少年打造:家以外的另一個安心所在
蒙特梭利想像中,宿舍是一個微型社會,提供學習群體生活的機會。透過一起生活,青少年可以互相看見也互相妥協,在有大人陪伴的群體生活中學習自我健全發展。
因為有目標,所以驅動改變
看著 Arthur 逐漸成熟,爸媽十分欣慰,Frances 認為學校提供的環境和各種活動如說明會、家庭日、Open House 等,無形間幫助孩子學習應對各種場合,並掌握該有的界線,同時提升了表達的自信心。
挫折是成長的契機,升國二時,Arthur 表示希望能爭取帶新生營隊,但是 home 爸媽告知目前他的表現還不足,雖未明說原因,但透過導師的引導,讓 Arthur 學習反思。儘管有小挫折,Arthur 反省是不是自己在宿舍房務整理沒做好,還是有哪些地方要改進調整?「我覺得學校沒有說原因是好的,哥哥開始省思自己哪裡做得還不夠。」Frances 說。果然,有動機加上自省與改進,隔年 Arthur 終於得償所願,成為迎新營的帶領員,那份成就與榮耀也成為青少年建構自我的基石。
長出自信的果實
跟 Arthur 同年級的 Chloe 在單親家庭長大,媽媽陳慧如說哥哥從小在學校光芒萬丈,妹妹 Chloe 總是覺得哥哥略勝一籌,功課跟人際關係都比她好。逐漸成為光芒下的幽微暗影,媽媽知道 Chloe 的個性容易被影響,一心想讓兩人就讀不同中學。所以,當碰巧得知有一所新成立的蒙特梭利中學時,便鼓勵女兒前往申請就讀。
慧如媽媽是個經濟獨立的時代女性,也期望孩子們能發揮天賦,進入 Y2MAC 後,原本個性敏感、容易自卑,也連帶著具有攻擊性的 Chloe 少了哥哥的光芒,開始展現屬於自己的萬丈。
心思細密的特質,展現在學習上就是觀察力強、會察覺其他人的情緒,一年級時會回家跟媽媽抱怨:「媽媽你知道嗎?事情多到做不完,我要籌畫參訪、上台報告。我覺得我太棒了,所以校長讓我做這些事情。」慧如媽媽笑著回想女兒當時氣焰高張的樣子,領導力跟自信心也就在這點點滴滴的磨練中逐漸長養。
二年級時,Chloe 回家少了抱怨,多了分享,分享課程內容與收穫,「學校很會引導,Chloe 情緒明顯穩定很多,成熟很多。以前比較容易對人有直覺的喜惡,現在能放下成見去包容不同的人,心胸變寬闊了。」慧如媽媽欣慰地說。
看見女兒從自卑到自信,從情緒爆走到穩定,慧如媽媽十分感謝也佩服,「校長很會共情,觀察力很強,眼神像雷達,能溫和有耐心的聽青少年說話,孩子們都很佩服校長。」她認為家長跟學校親師一起合作,尊重與信任校方,孩子才能在相同的共識中成長。
校園中的點滴改變,在每一個孩子心中長出自信的果實,也在青春歲月中建立了最單純美好的友誼與記憶。
改變,看得見
校園中的點滴改變,放進真實社會的環境中更加明顯,France 發現 mArthur 更具同理心,也更願意參與家族事務,「我們看到孩子因住校的團體生活,更能夠理解、尊重甚至嘗試接受,從各面向產生顯著的成長和改變,超過我們的預期。」
慧如媽媽則笑著說:「聽說 Chloe 很會煮麻婆豆腐!」而且「理財概念變強」,因為學校午餐都要計算成本,以前小學時會亂花錢的 Chloe,現在變得很節省、懂得節制,吃東西也比較不浪費食物。
此外,慧如媽媽知道「單親是女兒的遺憾」,為此,她從小就常常組隊帶孩子跟同學出遊,在蒙特梭利中學住宿的日子,Chloe 聽同儕分享各自家庭難念的經後,反而覺得沒有爸爸也沒有差別,內心不再去看自己沒有的,更珍惜當下。
蒙特梭利中學到底對孩子產生那些改變?眼神雪亮的父母們都看在心裡,當孩子的眼中有光,心中有他人,就是最美好的成長。
文/蘇于修
照片提供/Y2MAC 毅宇蒙特梭利實驗教育機構
本文內容節錄自 Y2 未來教育 — 2024 年度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