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護理中的積極行為應對–蒙特梭利P3方法(下)

失智症患者只是有認知溝通上的障礙,其他部分都跟一般人並無二致。安.凱莉提出幾個常見的觸發因素,大家可以按圖索驥,了解什麼樣的情況,容易引發患者情緒或反應的變動。

長者護理中的積極行為應對–蒙特梭利P3方法(上)

2028 年台灣將進入極高齡化時代,我們不只需要關心健康的高齡者,更希望透過積極的作為,讓高齡者可以活得有價值跟尊嚴,能被溫柔對待,因為,我們都可能是未來需要被好好對待的長者之一。

從食出發,重新認識自我與世界

專訪安步良食創辦人鄭婷如

在臺東的孩子的書屋,鄭婷如推動「食物感官教育課程」,她透過聽、嗅、觸、味、視覺,從孩子熟悉的9種在地食材,在互動與創作中探究自己的成長與生命脈絡。

培育師資、打造可負擔的蒙特梭利教育

專訪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計畫主持人鄭同僚教授

蒙特梭利教育不是新的教育方式,打造可負擔的蒙特梭利教育卻是革命性的思維。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鄭同僚,自從赴美國接受蒙特梭利師培後,來自教育現場的衝擊,完全翻轉了他對蒙特梭利教育的刻板印象…

蒙特梭利教育,替失智者找到曙光

專訪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院周桂如教授

瑪麗亞.蒙特梭利曾說:「你為我做得越多,你將從我身上偷走更多的能力。」這句話,也適用於失智症患者的照顧與支持。這樣的理念,協助照顧的專業人員和家屬,將焦點從失智的各種「症狀」,轉移到「人」本身。

蒙特梭利:中學教育的改革(下)

與其讓學生按照現行的體制學習,不如讓他們過充實的生活,或許還容易的多。其實,身、心、靈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若我們過度強調發展特定能力,可能會導致青少年發展出不健全的人格。這麼一來,就無法達成我們教育的目標。

蒙特梭利:中學教育的改革(中)

孩子們寄宿的學校可以說是他們在鄉村的家,規模比傳統家庭還要大得多,生活也往往比家裡更自由,因此孩子們能從中獲取一些社會經驗。就管理形式而言,這種寄宿學校可以採用飯店的營運方式,讓孩子們能夠透過參與行政事務累積經驗,學習管理各個部門、整理飯店環境、用最省力的方式維護設備,以及其他各式各樣的工作。

蒙特梭利:中學教育的改革(上)

讓我們先想想,學生從學校畢業之後,社會要求他們擁有什麼能力?首要之務就是經濟自主,任何無法自力更生的人一定會成為他人的負擔。學校為了因應這個要求,只好在原本的學科教育之外,加上了一點點技術性或專業性的訓練。矯枉過正的後果,就是其他的考量都被魯莽的拋在腦後

公共化的初心,推動「可負擔的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教育的特點,是提供一個「依循孩子發展需求、預備好的環境」,讓孩子能在其中以自己的步調學習,這也正好呼應 108 課綱「自發、互動、共好」的目標,其實踐超過百年的「混齡」模式,更有機會為台灣當下的教育難題提供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