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影響力,就存在你我認真生活的每一天

2018 年暑假,我前往美國芝加哥接受 AMI 國際蒙特梭利協會 12-18 歲青少年教師的培訓。在出發前一刻,我創辦的牧心蒙特梭利共學團的一位助理正好請辭——在這個變動時刻,我仍決定前往,而這段接受蒙特梭利中學培訓的時光,也成了一段翻轉我三觀的過程。

透過蒙特梭利教師培訓,我再次看見青少年時的自己

參與蒙特梭利的教師培訓,讓我重新經歷青少年的情況與情境。培訓中,我認識了許多異地的好朋友,大家在學習的過程相互交流、分享,讓不同的經驗、文化產生更大的迴響與共鳴,也加深我們對於不同想法的理解與包容。

不愛讀書的老師,如何教出熱愛學習的孩子

專訪輔大台灣偏鄉教育關懷中心專案管理專員傅行正

從小就不是個愛讀書的孩子,傅行正高中離開普通教育體系後,進入技職學院就讀。那時的他從沒想過,有一天竟會將教育視為畢生志業,成為一位滿懷服務熱忱的教育工作者。

羽化蛻變中的中坑實驗國小(上)

專訪臺中市中坑實驗小學張暒玟校長

冬陽溫煦的午後,走進位於台中市和平區的中坑實驗小學,寧靜的校園,聽不見朗朗讀書聲,只聞風在樹梢嬉遊的聲音,一轉頭,從一樓潔淨的窗戶望進去,只見中低年級的孩子們正聚精會神的完成手上的工作,秩序井然,舒服自在…

長者護理中的積極行為應對–蒙特梭利P3方法(下)

失智症患者只是有認知溝通上的障礙,其他部分都跟一般人並無二致。安.凱莉提出幾個常見的觸發因素,大家可以按圖索驥,了解什麼樣的情況,容易引發患者情緒或反應的變動。

長者護理中的積極行為應對–蒙特梭利P3方法(上)

2028 年台灣將進入極高齡化時代,我們不只需要關心健康的高齡者,更希望透過積極的作為,讓高齡者可以活得有價值跟尊嚴,能被溫柔對待,因為,我們都可能是未來需要被好好對待的長者之一。

蒙特梭利青少年教育觀察:自己的午餐自己煮

在蒙特梭利中學,沒有煮飯阿姨也沒有營養午餐,要吃甚麼學生們自己決定、自己挑選食材、自己下廚,因為「煮飯」就是一堂受用一輩子的課。至於好不好吃,嗯,這個問題就不好說囉!

從食出發,重新認識自我與世界

專訪安步良食創辦人鄭婷如

在臺東的孩子的書屋,鄭婷如推動「食物感官教育課程」,她透過聽、嗅、觸、味、視覺,從孩子熟悉的9種在地食材,在互動與創作中探究自己的成長與生命脈絡。

培育師資、打造可負擔的蒙特梭利教育

專訪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計畫主持人鄭同僚教授

蒙特梭利教育不是新的教育方式,打造可負擔的蒙特梭利教育卻是革命性的思維。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鄭同僚,自從赴美國接受蒙特梭利師培後,來自教育現場的衝擊,完全翻轉了他對蒙特梭利教育的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