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溝通是為了讓孩子聽話,還是讓孩子「聽得進你說的話」?

你知道「錯誤溝通」也是種關係毒藥嗎?很多時候,我們與伴侶或小孩發生爭執,經常覺得自己已經好好溝通了,對方怎麼就是聽不懂?但如果你的溝通只是單方面說話,卻沒涵蓋到對方的需求,不就變成溫柔的講道理、威脅或說服了嗎?

「鼓勵」取代讚美,正向教養讓孩子懂自助、更自信!

當孩子出現惱人行為,父母的情緒也可能受到影響,但成人要怎麼不被激怒,而用溫和、堅定的態度來處理危機?當講究「教育理論與工具」的蒙特梭利,遇上強調「社交情緒環境」的正向教養,兩種契合度高的教育方法相輔相成……

你和你的孩子會說氣話嗎?原來氣話威力這麼大!

我們常會聽到別人說氣話,在職場上,氣話可能比較少見,因為會被視為一種不專業的展現,也對解決問題毫無助益。在家庭或朋友之間,氣話卻似乎比較容易脫口而出,例如伴侶間一言不合,就吵著要分手;親子間發生衝突,家長就揚言要把孩子「轟出家門」……

我是人,不只是女人

即便身處強調性別平權的二十一世紀,作為一個女性,自己的選擇還是會受到各種質疑,從「適婚年齡不結婚」、「中高齡產婦是否要生第二胎」,一路到「不親餵讓孩子喝配方奶」、「婚後還是決定不生育」等等,幾乎所有女性都無法逃出這些社會壓力......

蒙特梭利教育過時了嗎?以人為本理念超過 70 年依然活躍!

瑪麗亞 · 蒙特梭利醫師發現,人的發展其實有固定歷程,從嬰兒翻身、爬行、獨立行走,到能控制自己的肌肉,甚至使用正確文法、語意表達自己的情緒,每個人的歷程都不一樣。蒙特梭利理論距今已超過 70 年,當科技和生活模式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蒙特梭利理論是否已過時?

大腦不簡單!

Neurodiversity「神經多樣性」,由澳洲社會學家 Judy Singer 於 1998 年提出來的非醫學統稱,泛指因為大腦的神經差異,而有不同運作模式的一群人,包含有「自閉症」、「讀寫障礙」等等;近年來西方國家公共場合也越來越多人呼籲,透過這個概念轉換看待他人的方式,給予更多理解和支持。

身為預備父母的你,對於孕期與胎教了解多少呢?

在蒙特梭利觀點中,教育是「生命的輔助」,這個協助必須自孕期子宮中開始——就是我們所熟悉的「胎教」。每個寶寶出生時,其實都已具備了龐大潛能,當他們生命的珍貴能被看見、被尊敬,所處的家庭與學校環境也能符合發展需求,孩子便可以達成自我實現。

什麼是人類傾向?蒙特梭利帶你了解潛能

蒙特梭利醫師觀察人在各種階段下,會發展出相對應的需求和變化。這些超越時間、文化和地點的特質,能在不同人生階段中以不同形式呈現。當這些需求能被外在環境支持,每個人都能達到自己的最大潛能。究竟這些潛能包含了什麼?我們又可以如何讓孩子發揮最大潛能呢?

成為孩子的嚮導,而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下)

《成為孩子的嚮導,而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上)》,我們談到成人是孩子生命起點最重要的「guide」。若要幫助他們身心平衡發展,必須從四大層次著手,分別是生理、專業、智慧及精神。談完第一步「成人的生理預備」後,這次要帶大家認識專業、智慧及精神層次的預備方式,如何引導孩子健康成長、邁向獨立的個體。

成為孩子的嚮導,而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上)

你聽過蒙特梭利教室裡,協助孩子一起工作的成人,常被稱為「guide」或「導師」,而不是「老師」嗎?用「guide」來想像一位成人,我們可以說他是領導者、是嚮導,也是一位帶你四處旅行、探險的導遊。因此,蒙特梭利醫師所認為的成人,是一位能夠陪伴、支持和引導孩子,去影響更多生命的成年人。

ADHD 是什麼?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喜歡插嘴就是過動症?

你曾在公共場合看過,外表看似健康的孩子,卻經常動來動去、做出偏離常軌的行為嗎?有些家長會從以上這些症狀,擔心孩子可能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自閉症或亞斯伯格症。然而,這些「與我們不一樣」的人,會不會其實沒有先天發展障礙,只是沒有滿足社會預期他們「應該要有」的表現或標準?或者,會不會一些我們以為只是活潑好動的孩子,其實正面臨別人看不出來的困難?

正念育兒∶有意識放下「人生應該要是怎樣」的教養期待

什麼是正念育兒(mindful parenting)?許多人以為這樣的教養方法,代表我們必須「正向的」或「正確的」育兒,其實,「正念減壓法」發明人 Jon Kabat-Zinn 醫師曾解釋∶「正念,是以一種不加批判的態度,刻意留心、覺察當下。」也就是更有意識去看見此刻的狀況,讓自己不被情緒帶著走。